【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彌迦書4:9-5:4
《經文釋義》
在4:1-8,先知彌迦的觀點是通過提醒猶大,上帝在祂的大計劃中為他們準備好東西,給正要經歷困難時期的人們帶來盼望。彌迦指向未來的時間,鼓勵猶大人根據上帝對祂子民的美好計劃,面對他們當前的罪罰現實。
而在4:9-5:4這段經文中的歷史背景,有學者們認為它的是主前701年,在希西家統治期間,亞述大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但也可能是另一些學者所認為的「現在」(4:9),是指向巴比倫大軍攻陷耶路撒冷,西底家王倉皇出逃得即將未來。不過,我認為這可能先知以希西家被亞述大軍圍困的情景來預告日後猶大亡國的狀況。因此,這一部分是在關於現在(或將快臨到)的壞消息和關於未來的好消息之間的交替出現。壞消息是各國聚集起來反對以色列,他們最終將離開這片土地並流放;好消息是,最終是神,而不是其他國家在掌權,最終神會救贖祂的子民。
先知在本段一開始就連三問:「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彷彿產難的婦人,是因你中間沒有君王嗎?你的謀士滅亡了嗎?」(4:9)彌迦以產難婦人的疼痛比喻敵人的攻擊無可避免地要臨到百姓,兵臨城下、國家將覆亡,引起百姓莫大的驚恐、絕望與痛苦。當時猶仍有君王和謀士,但他們對國家無益,反惹來神的刑罰,唯有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君王(耶利米書8:19)和謀士(以賽亞書9:6),只有祂能拯救他們脫離苦難,但他們卻拒絕祂和祂的話語。
隨後,先知預告猶大要經歷像臨產婦人在生產時的疼痛哭號,因耶路撒冷要被敵人攻佔,百姓被擄至巴比倫(主前586年);但錫安將從生產的哭號疼痛轉變為勞苦(劬勞)生產,以色列必須通過試煉,亦即離開安穩的舊城,居住在田野,並前往巴比倫,將來在那遙遠的外邦污穢之地,神要伸手向他們施行拯救,使他們得以回歸故土(4:10,主前539年)。我們當知道先知發這預言時,那時統治世界的強國是亞述,尚不是巴比倫;不過巴比倫已有威脅亞述之勢,他們正尋求與希西家結盟(列王紀下20:12-19;以賽亞書39章)。
接著,先知再以「現在」(4:11)為開始,但是從錫安論到外邦人的作為。這些外邦人以為他們可以聚集肆意攻擊、殺害、欺壓錫安(4:11),殊不知這是出於上帝的意旨,是祂對自己百姓的懲罰而非滅絕式的丟棄,是要煉淨他們,使他們經過管教磨煉之後,可以得著復興與更新;同時,這也是祂召聚外邦諸王像禾捆聚集在禾場一樣,外邦諸王自高自大,因此,他們無法理解這是出於上帝的意旨(4:12)。
此後,上帝以一連串的命令清楚地告訴錫安將來所當做的事,祂以農夫收割後將穀物帶到打穀場,比喻祂的審判要臨到列國(4:13;以賽亞書21:10);屆時,錫安必強盛,她輕易擊敗列國如穀場上的牛蹄成為剛硬的銅蹄踐踏禾稼一般,她的力量如同鐵的牛角可以輕易地抵刺仇敵(4:13a),把列國暴力搶奪的財物,就是將當滅之物的戰利品,歸入聖殿的庫房內,獻給掌管全地的上帝(4:13b;約書亞記6:19,24)。
5:1b是先知描述亞述王西拿基立圍攻耶路撒冷,錫安百姓驚惶地躲在城中角落,不知如何是好的景況。面對敵軍的圍攻,無奈王卻與昔日帶領百姓脫離敵人壓制的士師相反,竟被敵人淩辱(列王紀下18:19-25;杖擊打臉,通常是輕蔑的表示,如,約伯記16:10;耶利米哀歌3:30)。但先知彌迦在此時,卻傳講挑戰百姓,鼓舞他們勇敢迎敵的信息「成群的民哪,現在你要聚集成隊」(5:1a)。
隨後,先知又以「現在」(和合本未譯出)為5:2-4的宣講做定調。雖然當前在亞述大軍的圍攻下,希西家王被羞辱;然而「現在(指未來的應許)」有一位大衛家的君王出現之後,以色列敗落的局勢會完全逆轉。先知清楚預告這位將興起的大衛家君王,他不是出生在耶路撒冷,而是來自猶大眾多城鎮中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鎮「伯利恆的以法他」,「以法他」是「伯利恆」在古時的名稱(路得記1:2;4:11);其中,「伯利恆」的意思是「糧食的倉庫」,而「以法他」的意思是「多結佳果」,兩個名稱都指出土地的豐饒。這微不足道的城鎮正是大衛王的出生地(撒母耳記上16:1),也是日後彌賽亞君王耶穌的出生地。這為彌賽亞君王的真正根源,不是來自世襲的王族血統,而是「從亙古,從太初就有」(約翰福音1:1-2)。此處先知將未來的彌賽亞與大衛家族源頭連在一起,而非耶路撒冷,讓人想到大衛是如何被上帝直接選為王,打破王位世襲的模式(撒母耳記上16:1-13);這暗示將有一位新的大衛王。
先知從這位彌賽亞君王來臨,論到在祂來臨前以色列必有的經歷,是被上帝「交付敵人」,經歷管教的煉淨,直到「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5:3a);此處「生產的婦人」指彌賽亞的母親(以賽亞書7:14)。那時,彌賽亞君王要召聚四散在外邦的以色列回來(5:3b)。祂要起來執掌王權,有耶和華神之名的威嚴,並倚靠神的能力來治理神的百姓,至終他們必安然居住,因祂的名直到地極都被尊為大。顯然先知在預告上帝必興起一位倚靠祂和全心牧養的君王,來取代現今倚賴權勢、為己牟利的掌權者,將百姓從現今不義官長的欺壓下救拔出來,使他們得安居樂業。
--
《信息分享》
在彌迦書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我們感受到彌迦在壞消息和好消息之間搖擺不定的緊張情緒,而這兩者都是他信息的一部分。當他的信息在「現在」和「尚未」之間交替時,我們也感到緊張。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這更加複雜,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當時是什麼,以及「現在」和「還沒有」!在現今不義掌權者治理下的苦楚,面對將要遭逢的磨難罪罰,上帝預告將有一位統治者來自一個小而微不足道的地方,即大衛王的城鎮伯利恆,但祂將是偉大的,祂被描述為一個好牧羊人。這些經文將這為大衛家的君王與古老的過去以及光榮的未來聯繫起來。正如彌迦書4:1-8中所說,這位統治者會帶來普遍的和平,新約作者宣認這個預言在耶穌基督身上應驗了。當我們在思想預言彌賽亞來臨的這些話時(5:2-4),對先知彌迦當世代人和今日的我們揭示了至少三件關於上帝的事情,這些事情應該讓我們遠離偶像,並使我們在自己的境遇中相信上帝高於一切。
首先,上帝總是為了彰顯祂的榮耀,特別是祂的自由和憐憫的榮耀。伯利恆在猶大的諸城中幾乎不值一提,但是上帝選擇將祂偉大的彌賽亞出生在這個城鎮。為什麼?一個答案是彌賽亞是大衛的後裔,而大衛是伯利恆人;沒錯,但重點是伯利恆很微小。上帝選擇了一些小的、安靜的、不礙事的東西,並在那裡做一些改變歷史和永恆進程的事情,因為當祂這樣做時,我們不能誇耀人的任何功勞,而只能誇耀上帝榮耀的憐憫。當上帝選擇掃羅王的替代者時,祂派撒母耳到伯利恆小鎮。當祂選擇耶西的兒子時,祂偏愛最小的,而不是最年長的。當上帝選擇一個人來擊敗巨人歌利亞時,就是小大衛。當祂選擇武器時,那是彈弓。因此,當彌迦將小伯利恆與彌賽亞的偉大進行對比時,他展示了上帝以祂典型的方式行事:放大祂的榮耀,並將人的自誇變成感恩、讚美和信靠。
其次,上帝的應許是信實的。任何猶太人,聽到彌迦預言一位統治者會從伯利恆出來,祂會靠著主的力量餵養祂的羊群,會立即想到兩個人:大衛和即將到來的大衛的後裔彌賽亞。大衛來自伯利恆,祂是以色列的偉大君王,他有牧羊人的身分;而即將到來的彌賽亞和大衛王之間的聯繫是應許的聯繫。彌迦所做的是重申上帝對大衛應許的確定性(撒母耳記下7:12-16)。特別的是,彌迦在重申這個應許的確定性,不是在以色列崛起的時候,而是在以色列走向被遺忘的時候;他目睹了北國的毀滅,並預言了猶大的墮落和被擄,就在這一切即將進入敗落時,彌迦似乎從未動搖過對神的信靠和祂應許的執著。這對時下的我們來說,當我們的生活在塌陷時,沒有多少事情是確定的和不可動搖的,似乎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脆弱,但彌迦要勸勉我們可怕的環境並沒有使上帝的話語無效。
最後,上帝必然保護祂的子民,即使祂會讓他們經歷一些磨難。上帝差遣彌賽亞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榮耀祂自己,也是為了牧養祂的子民。或許我們現在可能感覺不到祂的存在或是尚無這方面的即時需求,但如果我們必須在沒有祂的杖和竿的安慰下穿過死亡陰影的山谷時,我們就會對祂深感迫切需要。我們需要一個牧羊人,而神差遣基督就是為了這個需要。第一,祂會為我們站起來;祂不會躺在那裡等我們為祂服務,祂會保持警覺並為那些選擇祂作為牧羊人的人工作。第二,祂會餵養祂的羊群;祂不會離開我們,祂會帶領我們在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有祂我們就不會有不滿足的慾望。第三,祂滿有權能地來牧養我們;祂對我們的美意不會因缺乏力量而受到阻礙,因祂是無所不能,也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的,因此,當我們像一隻聽話的羊在祂身後走,祂會永遠會帶領我們跨越一切阻攔我們成長和喜樂的障礙,我們的安全也不會受到任何外來勢力的威脅,因為全地都要向祂屈膝並承認祂是主。
簡單地說,耶穌基督已經從伯利恆出來了,祂和祂的家鄉一樣,祂第一次來的時候是謙虛、默默無聞和低微的;但祂會帶著極大的榮耀再來,將祂的羊群聚集到祂的王國裡。祂是我們人生任何景況和任何時候的倚靠和盼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