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鴻書概論】
【背景與內容簡述】
1. 本書在十二先知書中排第七,跟俄巴底亞書是十二卷書中唯一不是針對以色列人的兩卷。所以,先知處身的歷史時刻就顯得更為重要。這段時期的描述,可以在列王紀下17-23章和歷代志下33-34章找到。先知「那鴻」自稱是「伊勒歌斯」人,因沒有詳細描述,無法確定在那裡。「那鴻」這名的意義就是「安慰」,對於受壓迫的猶大國,神藉先知對亞述預言審判的話實是莫大的安慰。
2. 那鴻書幾乎就是約拿書的續集,兩本書的對象都是亞述帝國的尼尼微城。約拿是北國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782-753 BC)作王的時候的先知,被神差派去亞述的尼尼微城傳受審滅亡的信息。結果全城上下,聽到約拿的信息後,從君王到平民,都披麻悔改;那時,神的恩典與慈愛因此臨到他們,尼尼微城沒有被毀。
然而,亞述的悔改十分短暫,提革拉毘列色三世(745-727 BC)又大興征伐,國勢迅速擴張(列王紀下15:19-20,29),先滅了亞蘭,並且以色列稱臣(列王紀下16:7-18);接著的撒縵以色五世(726-722 BC)攻陷北國以色列(列王紀下17:3-6;18:9);之後的撒珥根二世(721-705 BC,參以賽亞書20:1)、西拿基立(705-681 BC)也在主前701年侵略猶大(列王紀下18:13-18;歷代志下32:1),以及以撒哈頓(680-669 BC,以斯拉記4:2),他們都是凶猛好戰的領袖,巴比倫當時也在亞述的統治下,直到在亞述的亞斯那巴(又稱:亞述巴尼帕,669-627 BC)死後,巴比倫帝國才崛起。
3. 有三點事實對理解那鴻書的信息有幫助:
⑴那鴻作先知的時候,正是亞述國勢的顛峰期(1:12),剛擊敗其勁敵埃及(3:8;約663 BC)。
⑵亞述對待被擊敗國家的手段相當毒辣,包括趕盡殺絕和舉國遷離,以致戰敗國的文化失落(列王紀下17:3-6,24-41)。
⑶那鴻宣告預言的時候,猶大國的君王(瑪拿西和約西亞)均是亞述的附庸國的君王;這樣看來,那鴻先知所作的是冒大險,他的言論在猶大國中亦一定不受歡迎,因為「政治不正確」(politically incorrect)。惟有從耶和華的角度,才能這樣宣告。
4. 那鴻秉承了眾先知的傳統,堅信亞伯拉罕與神所立的約,本著「咒詛你的,我會咒詛他」(創世記12:3)這應許,直言耶和華神不單是以色列人的神,也是「萬民」的主宰;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亞述本身該受神審判的行為,包括:拜偶像(1:14)、殘害列國(3:4,19),以及為私利而盡情剝削(3:16)。
5. 先知那鴻的信息提醒讀者,神是良善和拯救人的,然而,祂的公義和審判與祂的慈愛並立。首八節形容耶和華是全宇宙的主宰、大能的戰士(1:4-5),要向仇敵報復(1:2,6,8),對屬祂的人卻滿有恩典和慈愛(1:3,7;極像出埃及記)。
6. 有一點特別值得留意:希伯來聖經原文的寫作手法是隱去直指那國。本來不讀到1:15,我們不會看見「猶大」;同樣,不到2:8,「尼尼微」也不會出現。可是譯者為了方便讀者,預先將「猶大」和「尼尼微」的身分暴露,以免混淆(例:早在1:8;英文譯本NIV也是如此)。若想一口氣看耶和華給猶大的安慰,可抽出1:12-13,15和2:2來讀;想看審判尼尼微的話,可看1:9-11,14和2:1,5-8;特別在2:3-4,9-10,則描寫耶和華所派的勇士──巴比倫帝國的兵馬進攻亞述的情景。
簡體國語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DlrnZxuBI
繁體粵語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bTVShFi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