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89:38-52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詩篇89:38-52

《導論》

89:1-18

詩人稱頌神的慈愛和信實

89:19-37

詩人稱頌神與大衛的盟約

89:38-52

詩人對比大衛盟約的古今




《讀經》

89:46耶和華啊,這要到幾時呢?祢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祢的忿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
89:47求祢想念我的時候是何等的短少;祢創造世人,要使他們歸何等的虛空呢?
89:48誰能常活免死、救他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呢? (細拉)



《經文釋義》

本詩篇題標為「以斯拉人以探的訓誨詩」,這題標給我們兩個訊息:
①本詩的作者—「以斯拉人以探」,這名字出現在所羅門年間智慧人的名單之中(列王紀上4:31),並且可能是大衛執政時的利未樂師以斯拉的後裔(歷代志上15:17,19)。此外,再無有關這人的資料。
②本詩的性質—「訓誨詩」,「訓誨」是由希伯來字(Maschil)譯出的意思.此訓誨包含了信徒靈性一切的經驗,因此這類詩的目的在於使人得智慧或精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或成功機會。

1. 詩人在89:38-45說明雖然神的應許是豐盛的,但王現今的處境與所蒙的應許是不同的,顯然是因偏離神的道而落在神的管教中。

詩人用喻象來描述神的管教:
①神廢棄與受膏者所立的約,將他的寶座推倒於地(89:39,44-45);神使大衛家的王朝從被高舉中傾倒,國家昔日的光輝不再,已從強壯變為老弱衰殘。
②神撤去受膏者「他一切的籬笆」、「他的保障」,使他被搶奪和羞辱(89:40-41);以色列是被圍在諸多外邦與強大列國中的狹小國家,但神向來是他們的籬笆阻絕如野獸的外敵入侵,祂也是他們的保障,阻擋了列國的攻擊;但如今神同在的撤去,使他們陷入任意被搶奪和侵吞的狀態。
③神使受膏者的仇敵得勝和歡呼(89:42-43);神使仇敵在爭戰中強盛有力,卻使大衛家軍力軟弱(「刀劍捲刃」)和站立不住,結果就是仇敵歡呼而大衛家卻潰敗。在大衛家古今榮景的強烈對照中,詩人以安靜停頓的「細拉」引導眾人來反思,並未後續的禱告作預備。

2. 於是在89:46-48,詩人在現今的殘破苦境中,他先向神連續三問「這要到幾時呢?」、「祢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祢的忿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在同樣的求問中,但求問的長度加長與內容越具體,這表明詩人哀求神不再施行擊打管教的心越發急迫。接著,詩人求神記念他人生何等的短暫與虛幻,也就是求神向他施憐憫,不要再用苦楚來塞滿他短暫的人生,快快翻轉他的苦境。詩人也謙卑地承認人自救的無能,誰也無法逃脫陰間的權柄,唯有神的救助能使他存活,這是詩人在懇求神撤去祂的怒氣,伸手來施恩拯救。在求告後,詩人以「細拉」作停頓,來思想神並等候祂的回應。


3. 在89:49-52,詩人抓住與神的盟約來面對現今的苦楚。他在信心中質問神並懇求神記念祂與大衛家所立的約;他求神以這盟約來觀看受膏者所遭逢仇敵的羞辱,而這羞辱原本是仇敵該承受的如今卻塞滿在他的心中;詩人也在信心裡宣告,神必眷顧祂的受膏者,因此他說受膏者的仇敵是神的仇敵,神不再站在受膏者的對立面,於是詩人懇求神觀看受膏者行走的路程滿是羞辱的苦楚,求祂伸手拯救。最後,詩人在信心中宣告「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他也以重複的「阿們」來確信這信念。


--
《信息分享》

「神的同在與否是人生的關鍵」

在充滿變化的世界裡,創造的主一直是未曾改變,但人卻是會因世界的變化而改變。微小的以色列能在列邦的環伺下,力壓諸國,備受尊榮,是因為神同在的應許,而不是他自身的條件與能力。但如今大衛家因為背離了神的道路,使國家從輝煌變為羞辱,而飽受苦楚,因為神撤去了祂的同在遮蔽。從大衛家的歷史軌跡,我們可以窺見在人生的旅程,有無神同在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如果我們與神有誰遠離對方,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是我們先離開神,而不是神先離開我們。因此,我們當要時刻追求與神同行,藉著不斷反思我們是否時刻行在祂的話語中,好使我們時刻可以置身於祂的同在中。而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中落實這關鍵的事呢?我想起一位屬靈的前輩是可以成唯我們的榜樣:

生活在十七世紀的修士勞倫斯(Brother Lawrence)在修道院的廚房裡工作。每天開始工作前,他會這樣禱告:「我的上帝……求祢讓我時刻與祢同在,當我工作時請幫助我。讓我全心全意地愛祢。」他在工作中時刻與上帝親密交談,聆聽祂的帶領,並把工作獻給祂。即使是最忙碌的時候,他也會用片刻喘息的時間尋求上帝的幫助。無論面對什麼事,他總是祈求上帝,也感受到上帝的愛環繞著他。

因此,今天無論我們是站在店裡或在機場的人龍裡排隊,或是在對方接聽電話前無盡的等待,都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厭煩,但生活中這樣的時刻,或許是讓我們可以稍微喘息,並將這樣的暫停視為學習行走在上帝榮光中的機會。那些看似「浪費」生命的時刻,例如花時間等待、臥病在床,或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都可能是讓我們暫停一下,仔細思考如何終日與上帝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