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詩篇63:1-11
《導論》
63:1-2 |
詩人單單渴想神 |
63:3-8 |
詩人宣示唯有神滿足我 |
63:9-11 |
詩人相信神必定垂聽他的禱告 |
《讀經》
63:1神啊,祢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祢,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
63:2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祢,為要見祢的能力和祢的榮耀。
63:3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祢。
63:4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祢;我要奉祢的名舉手。
《經文釋義》
「大衛在猶大曠野的時候,作了這詩。」
這個標題向我們提供了兩個資訊:
①本詩的作者—「大衛」。
②本詩的背景—「大衛在猶大曠野的時候,作了這詩」,這首詩歌在第十一節「王必因神歡喜」暗示了作者的君王身份。根據聖經的記載,大衛共有兩次逃亡曠野的經驗:第一次是為了逃避掃羅的追殺,躲藏在瑪雲的曠野和隱基底的曠野裡(撒母耳記上23:14-24:2),但當時大衛還沒有成為一個君王,所以,我認為這首詩歌的背景,應當是大衛第二次逃亡曠野,也就是當他逃避兒子押沙龍的追殺而逃亡到曠野的那一段歷史。(撒母耳記下15-17章)。
1. 在63:1-2,大衛把自己描繪成一顆遠離聖殿的心靈,生命有如落在一處乾涸而荒蕪的曠野裡。本詩一開始,詩人就十分明確的表達了一個強烈的意願:「神啊,祢是我的神。」也就是唯獨神是他生命的中心。詩人對神的認識是何等的清楚。他認識神不是別人的神,乃是他自己的神,這句話的含意是「全心全意的向著神」。換句話說,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離棄神,不承認神,詩人也仍然堅決不移的以神為他的神。當然神不是任何人所獨有的,神乃是眾人的神。然而,詩人要表達的是一種與神的親密關係;這就像在一個小孩子的心中,媽媽是他最親愛的人,在小孩子純真的思想裡,媽媽是他所獨有的。
隨後,詩人用象徵詞語來形容自己怎樣「切切的尋」求神,他用「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去形容他對神的極度渴慕:心靈感到乾渴莫名,甚至到了舌幹唇裂的地步,而身體也因為極度饑餓而發昏。詩人把自己對神的渴想,勾畫成一幅圖像。在圖像中,他成了一個飄泊的旅行者,處身在無人煙的曠野,忍受著難以繼續忍受下去的饑渴。在這樣的情況,為什麼不去吃喝呢?我想我們大多數的人在那樣的情況下,通常會把全部身體心靈,都集中在一件事上面,那就是「食物和水」;但詩人卻在此情境下,切慕神勝過眼前一切的需要。
接著,詩人說:「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祢,為要見祢的能力和祢的榮耀。」這句在和合本和呂振忠譯本中都翻譯成過去式,而在新譯本卻翻譯成現在式的「因此,我在聖所中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榮耀。」如果照和合本的翻譯,這就表示詩人回想過去到聖殿敬拜,歌頌神的歡樂景況;那種景況和今日形單影隻的苦境,就成為強烈的對比;也有人認為這是詩人在解釋他落到絕望之地,為何仍然尋求神,因為他過去曾經瞻仰神,見過神的能力和榮耀。但是,如果照新譯本的翻譯,這一節的意思就是詩人在表達一個具體而迫切的願望:渴望得蒙神拯救的恩典。其實,這兩種翻譯和解釋並不互相排斥。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看成:詩人既回想過去與眾人一起敬拜神的美好時光,同時也盼望早蒙救贖,能回到聖殿再次經歷與神親密的甜蜜。
2. 在63:3-8,詩人在流離失所期間,心靈裡深深知道唯有回到神那裡去,才能得著真正的安息。首先,他強調生命如果失去了神的慈愛,就必然變為空洞虛無,了無生氣,就如流落在曠野一樣。因此,詩人說「我的嘴唇要頌讚祢,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祢;我要奉祢的名舉手。」詩人要表達的是對神最深切的感恩,所以他願意一生一世,盡心盡性的頌讚、敬拜和禱告,只要一息尚存,都要不斷的頌讚神,向神舉手禱告。
當詩人繼續思想神的慈愛,他的心靈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他以「神用骨髓肥油來餵飽他」來形容在神那裡所得的滿足。骨髓肥油是珍饈美味,豐盛宴席的意思。這與詩人一開始所用的饑渴到極點的象徵圖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前後的呼應,加強了「心靈全然滿足」的戲劇效果。正因為心靈得到了全然的滿足,所以口唇就滿了歡樂,不絕口的讚美神。因此,他即使在身體疲乏需要休息或是在孤寂的夜間,他都在思念神。
雖然詩人此時還沒有脫離困境,但他想起過去這位慈愛的神曾幫助他,他也深信祂現在必然還要幫助他。因此,他認為神必像母雞把小雞藏在翅膀下,而他可以在神的保護底下歡呼。所以,詩人以「我心緊緊跟隨祢」和「祢的右手扶持我」,再次宣示神是他的神。
3. 在深信神的幫助中,詩人轉向宣告那些的對他的仇敵將會有的滅亡結局,是「必往地底下去」、「必被刀劍所殺,被野狗所吃」。這看似咒詛的人的詩句,其實是詩人信靠神的宣告。如果這首詩歌的背景真是押沙龍的叛變,那麼,大衛的禱告真的蒙應允了。叛變的押沙龍和亞希多弗果然失敗喪命。
最後,詩人總結說:
①君王心裡的滿足和喜悅。
②「指著神起誓的人」,也就是以神為他的神且深信祂的慈愛比生命更好的人,他們的反應是「誇口」(新譯本翻譯成「誇耀」比較易懂,因為它所指的是歡喜快樂的表現,也就是誇勝),因為神必塞住那說謊人的口。
--
《信息分享》
「在曠野日子的省思」
曠野為我們的人生重新校正方向:一位在曠野的在逃者,只有一天的生活–one day at a time,七天的生活節奏、程序沒有了。大衛以前可能在星期二與核心內閣開行政會議,星期三、四批示奏摺,星期五上午會見祭司,傍晚安息日到會幕獻祭祈禱。但現在身處曠野也沒有四季,在乾旱無水之地,植物稀少,沒有春天的風華,秋天的落葉。一位在曠野的在逃難者,也失去昨天;昨天的權力、地位、財富,已成為過去,沒有昨天了。明天如何?會有明天嗎?明天是凶是吉還未知曉;缺水、野獸和追兵,都威脅著在逃難者的生命,活到今天,已是恩典,明天如何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要面對的是漫長的明天,不確實的明天。所以,在曠野的大衛,只有今天—白晝和黑夜的一天,他只能夠One day at a time。
在曠野,白晝和黑夜顯得非常真實;太陽下山後,四周愈來愈黑,舉目繁星閃閃,是那麼接近,但又是遙遠。這些星宿,億兆年已在那裡;望見的光,也可能來自億萬年前已消逝的星體。人世間的恩怨情仇,人世間的權力鬥爭,就像劃過黑夜的流星,轉眼即逝,何必爭過你死我活呢?一個曠野的在逃者,沒有七天的生活程序,沒有昨天和明天,只有今天,他最關注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生命最重要。但他發現有一樣東西比生命更重要—與上帝的親密關係比生命更重要,詩人說:「神啊,祢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祢,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還有一個蘋果】是由喜歡探險的瑞典醫生史坦利•庫尼茨說出的一句世界名言;他曾試圖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進入沙漠腹地的當天晚上,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使他變得一無所有,嚮導不見了,滿載著水和食物的駝群消失了,連那瓶已經開啟的準備為自己慶祝36歲生日的香檳也灑得一乾二淨,死亡的恐懼從四面八方湧向他。在絕望的瞬間,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摸到了一只蘋果,這只蘋果使史坦利從絕望中清醒,他慶幸自己竟然還有一只蘋果。幾天後,奄奄一息的史坦利被當地的土著人救起,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斯坦利緊緊地抓著一顆完整卻乾癟的蘋果,而且抓得非常緊,以至於誰也無法從他手中將蘋果拿走。莎士比亞曾經寫道:「希望在任何時代,都是一股讓自己生命看見陽光的力量。」對我們屬神的兒女來說,神就是我們的那顆「史坦利的蘋果」,是我們任何時刻的「希望」。
上帝再次透過曠野的考驗,破碎大衛使他謙卑,並教導大衛懂得去依靠神,在困苦、無水、乾旱的時候,回到上帝面前,找到真正心靈安歇之處。因此,生命中的曠野和幽暗的夜晚成為大衛尋求上帝的時刻,他投靠在神的「翅膀的蔭下」,在神的大能與同在中尋求幫助並重新得力。或許,你正面臨生活中的一些危機或困難,以致夜深人靜時難以入睡。也許你生命中的「押沙龍」讓你的心靈沉重、憂傷;又或許家庭、工作或財務問題讓你無法安歇。若是如此,不妨趁著這些輾轉難眠的夜晚,去呼求、思想和倚靠神,讓祂慈愛的手扶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