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詩篇44:1-26
《導論》
44:1-3 |
詩人述說上帝過往的大能作為 |
44:4-8 |
詩人對神的信心 |
44:9-16 |
詩人的苦難與羞辱 |
44:17-22 |
詩人在壓傷中的宣告 |
44:23-26 |
詩人祈求拯救的禱告 |
《讀經》
44:4上帝啊,祢是我的王;求祢出令使雅各得勝。
44:5我們靠祢要推倒我們的敵人,靠祢的名要踐踏那起來攻擊我們的人。
44:6因為,我必不靠我的弓;我的刀也不能使我得勝。
44:7惟祢救了我們脫離敵人,使恨我們的人羞愧。
44:8我們終日因上帝誇耀,還要永遠稱謝祢的名。
《經文釋義》
解經家一致認為,本詩屬於一首集體哀歌,可稱為「民族哀歌」或「國家哀歌」,范甘麥倫(Willem A. VanGemeren)就曾指出:「《詩篇》44篇是篇國家哀歌,反映了戰爭中的挫敗。」然而,詩中提到的那次戰爭具體發生於何時,解經家卻沒有統一的看法。近代解經家認為,詩中提到的那場戰爭應該發生在被擄之前,其背景極有可能是《歷代志下》第20章,時間約為西元前701年。當時,「摩押人和亞捫人,又有米烏尼人,一同來攻擊約沙法」。這樣的局面讓約沙法及整個以色列民族極為尷尬,所以他們「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城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代下20:1-4)詩人在這樣的危機時刻寫下本詩,可謂合情合理。儘管我們無法確定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這個推測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人作詩時的心情。
1. 詩人一開始,就重溫列祖口述的歷史,追憶列祖時代在神幫助下的勝利。詩人追憶古時的勝利,原因是他相信上帝的權能和慈愛永不改變,祂在古時施行的拯救,也必實現於現在。詩人以具體的例子回顧上帝的拯救。他運用了希伯來詩歌的同義平行體:「外邦人」與「列邦」同義,都是指以色列人的敵人,是指迦南諸族;「趕出」與「苦待」同義,都是指上帝對敵人的打擊,就是指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征服迦南的往事;「栽培」與「叫……發達」同義,都是指上帝對選民的拯救。詩人追憶這段歷史,目的是從中體認上帝的權能與慈愛,從而可以在困境中堅持對上帝的信賴。在追憶列祖所經歷的勝利時,詩人不由發出感慨:「他們不是靠自己的刀劍得地土,也不是靠自己的膀臂得勝。」征服迦南地時,以色列人的確使用過武器,也的確使用過戰術,但他們最終所取得的勝利卻不是來自武器和戰術,而是來自上帝的幫助,詩中提到的「靠你的右手、你的膀臂,和你臉上的亮光」都是指上帝具體而真實的幫助。
因著詩人對上帝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所以就充滿信心的向上帝祈禱。想到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歷次拯救時,詩人由衷地向上帝作出回應:「上帝啊,祢是我的王。」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上帝才是真正的征服者和統治者。身處逆境之時,詩人依然堅信上帝的拯救,這是對信心最好的詮釋。詩人對上帝的權能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所以他祈求上帝「發出命令」。詩人堅信,只要上帝「出令」,選民就必然「得勝」,以色列人的敵人必被上帝「推倒」,必被選民「踐踏」。追憶歷史時,詩人非常清楚,列祖所經歷的勝利,沒有一場是靠著自己的實力取得的,所以他在祈求上帝的拯救時特別指出:「我必不靠我的弓。」因為詩人從歷史經驗深信「惟祢救了我們脫離敵人,使恨我們的人羞愧。」當說到此時,詩人信心高漲,鬥志昂揚,所以他要「終日因上帝誇耀」。從國家當前的處境來看,此刻的詩人似乎沒什麼值得誇口的理由,但從上帝的視角來看,他有足夠的理由誇口,因為他不是因自己誇口,乃是因上帝誇耀。
2. 詩人在追憶過往的勝利時,詩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然而,面對殘酷的現實,詩人又不得不為之哀歎,一句「但如今」,道出了他心中的悲哀與無奈。敵人持續不斷的瘋狂進攻,讓整個以色列民族陷入極大的危機。因此,這一段中,詩人開始向上帝描述國家和同胞的現實處境,期待祂早早介入。詩人描述所處的外在環境,在古時,以色列人進迦南,所向披靡;但如今,卻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他們的處境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反差?詩人認為,這是因為上帝故意「丟棄」了他們。
詩人連續用六個「祢使我們」作為每一節的開始,以此證明上帝真的「丟棄」了他們:
①「祢……使我們受辱」;耶和華的軍隊在敵人面前的潰敗,無疑是一種奇恥大辱,這是因為上帝沒有與他們的軍兵「同去」。
②「祢使我們向敵人轉身退後」;以色列竟然無力迎戰敵人,只能選擇「轉身退後」,落荒而逃,而這個舉動的代價,是被敵人「任意搶奪」。
③「祢使我們……分散在列邦中」;以色列人被敵人擄去,顛沛流離,如同一隻「快要被吃的羊」。
④「祢賣了你的子民(《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你把你自己的子民廉價賣掉)」;這個比喻,用以說明上帝有意“丟棄”以色列人;按理說,買賣都是有利可圖的,但上帝賣掉祂的子民時,並不「賺利」。由此可見,上帝賣掉他們,並非是為了謀利;乃是要懲罰和教訓他們。
⑤「祢使我們受鄰國的羞辱,被四圍的人嗤笑譏刺」;以色列人遭遇戰敗時,周圍的國家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給他們加增不少煩惱。
⑥「祢使我們在列邦中作了笑談」;這些鄰國把以色列人的失敗當作「笑談」,以連連「搖頭」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不屑。本詩沒有任何有關懺悔的內容,可見詩人對自己和國家的無辜都有十足的把握。在44:15-16,詩人描述心靈極深的苦處。對於詩人而言,上述六種遭遇,是他心中長久的傷痛,既是「淩辱」,又是「羞愧」,而且是「終日」承受,因為「辱駡譭謗人的聲音」一直在他的耳際迴響。這種積壓於心靈深處以承受的的傷痛,若非上帝介入,無法紓解。
3. 詩人在訴苦後,他開始用虔誠的心向上帝祈禱。從祈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儘管他所遇到的困難超出常人可以的承受範圍。在44:17-22,詩人表明自己的無辜,即使在遭遇極大的壓傷。因此,開始祈禱之前,他首先向上帝表明自己和國家、同胞的無辜。誠然,許多人的患難是由犯罪引起的,但這不是一個絕對的道理,因為好些人即便沒有犯罪,也會遭遇患難。詩人說他們遭遇這些患難,不是因為他們犯了罪,他們沒有忘記神的例律和恩惠。
這一段中,詩人提到了六樣罪:
①「忘記祢」,是指忘記神的恩惠,背離神。
②「違背祢的約」;違背與神立約的誡命。
③「退後」;不再跟隨神。
④「偏離祢的路」;違背神的訓悔。
⑤「忘了上帝的名」;不再記念神,不再以神為神。
⑥「向別神舉手」,即拜偶像。詩人向上帝聲明,他們都與這六樣罪無關,但他們還是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因此,在44:23-26,詩人無法面對也無法理解自己和國家當前的處境,所以他要將這一切交由上帝處理,他祈求上帝的幫助。
在此,詩人有三個祈禱:
①「求祢睡醒……求祢興起」;詩人並非責怪上帝在以色列人爭戰的時候臨時睡著了,而是要表達他祈求上帝之幫助的心情非常迫切。
②「祢為何掩面,不顧我們所遭的苦難和所受的欺壓?」詩人這樣的禱告無非是在強調他極需上帝的幫助,因此他生動地描述他離死亡僅一步之遙,「性命伏於塵土」、「肚腹緊貼地面」。
③「求祢起來幫助」;詩人相信,無論遭遇何種患難,只要專心倚靠上帝,就必能得著上帝的「幫助」,因為他堅定不移地相信上帝的「慈愛」。
--
《信息分享》
「求祢出令使雅各得勝﹗」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祂應許在我們的天色中與我們同在。不過,祂同在的方式可能以看不見或看得見的形式出現,這對身處在幽暗天色或風暴中期待看見祂的我們,在麻煩日子卻見不到祂,就會產生疑惑和掙扎。詩人身處的極大壓力和痛苦的時刻,他藉由這篇詩篇的祈禱,引導我們如何去面對神以似乎躲藏的同在,走出身處困境的牢籠。
首先,詩人從眼前的可怕景況轉向數算神過去的恩惠,再次體會神是怎樣一位慈愛信實的神,祂絕對不會棄祂百姓於不顧;過去伸手扶持他們的這位神,今天也必然伸手扶持我們,我們全心倚靠祂必然得救。數算神的恩惠會堅固我們在困境中的信心。
其次,詩人在哭求神之前,他先反躬自省是否得罪神,因為他深知「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篇66:18)在自我省察後,他毫無保留地向神投訴他的慘況,他不隱藏自己的害怕和揭露自己的軟弱,這是一個徹底承認自己無助而需要神助的謙卑態度。
最後,詩人催促神的呼求,不是他的不信,而是他堅定的相信「只要神出手,麻煩就得以解決」。在禱告中,詩人不懷疑他所禱告的神會對他撒手不管,因為祂向來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