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詩篇36:1-12
《導論》
36:1-4 |
詩人描繪惡人的畫像 |
36:5-9 |
詩人讚美神的恩慈 |
36:10-12 |
詩人祈願神的恩慈 |
《讀經》
36:7上帝啊,祢的慈愛何其寶貴!世人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
36:8他們必因祢殿裏的肥甘得以飽足;祢也必叫他們喝祢樂河的水。
36:9因為,在祢那裏有生命的源頭;在祢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
《經文釋義》
詩歌未對寫作背景作任何交代,我們很難確定本詩寫於何種境遇。不過,從詩篇的內容,可以推測詩人在看到惡人的罪性的同時,也看到了上帝的作為,所以他的信心沒有受到惡人的影響;因而,寫下這詩篇。於是,當詩人在面對惡人的罪行時,詩人依然有「願祢常施慈愛給認識祢的人」的信念。
1. 詩人首先剖析惡人的思想「惡人的罪過在他心裡說:『我眼中不怕上帝。』」《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罪在邪惡的人心裡鼓動說」,《呂振中譯本》譯為「罪過向惡人心中深處發言」。詩人的意思是罪人之所以成為罪人,關鍵是因為他們的「心」接受「邪惡的鼓動」,聽從「罪過的發言」。罪惡在他們心裡的聲音,壓過了良知的聲音,也壓過了上帝的聲音。
所以,他們的思想中就會產生兩種錯誤的認識:
①拒絕上帝,表現為「眼中不怕上帝」,不僅是指他們缺少對上帝的敬畏,也是指他們缺少對上帝之審判和刑罰的認識。人們一旦失去對上帝的敬畏之感,就會我行我素,就會無惡不作。
②欺騙自己,表現為「自誇自媚,以為他的罪孽終不顯露,不被恨惡」;他們始終存著一種僥倖心理,認為自己的罪行不會被上帝發現,更不會被上帝懲罰。其實,這不過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事實上,拒絕上帝和欺騙自己常常是緊密相連的,世人的罪惡常常源於二者的結合。
隨後,詩人也剖析惡人的言行:
①「他口中的言語盡是罪孽詭詐,他與智慧善行已經斷絕。」那些心理扭曲的惡人,他們的言語充滿惡意,所以他們只能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②「他在床上圖謀罪孽,定意行不善的道,不憎惡惡事。」這些罪人連在床上休息的時間裡,都不停止犯罪,他們要及時做出犯罪的規劃,以便次日清早便可不失時機地實施犯罪。有學者對這類人的評價十分精彩:「當他躺下休息時,他不思想上帝,反而定意讓卑污齷齪的計畫盤踞他的心。他的全部生活形式都是『不善』(參,賽28:15),因此他看不出什麼是邪惡,也不能有正確的反應。」
2. 魏斯比(Warren W. Wiersbe)指出:「大衛做了一件明智的事,他不再思想罪人的事,而是開始專注上帝的榮耀。我們若要過一個平衡的基督徒生活,就必須認識上帝的性情。」大衛雖然開始是關注惡人的惡行,但他不定住在那裡,轉而關注神的恩慈作為:
(1)大衛對上帝的屬性和作為有充分的認識:
①上帝是慈愛的:這是上帝在盟約中給我們的最基本的保證,他會以永不改變的愛愛我們,詩人稱上帝的「慈愛上及諸天」,表明他相信上帝的愛充滿天地之間,萬物都在祂的護理中運行,這是他能真實地感受到的。
②上帝是信實的;詩人稱上帝的「信實達到穹蒼」,這是上帝在盟約中的另一個保證,保證祂的每個應許都能應驗。
③上帝是公義的;惡人的猖獗並未摧毀詩人對上帝之公義的信念,他依然相信上帝的「公義好像高山」堅立不動搖。
④上帝的旨意深不可測;詩人稱上帝的「判斷如同深淵」,表示上帝的旨意和計畫深不可測,無人知曉。
(2)詩人對上帝的眷顧世人有充分的體認,他用了幾個十分巧妙的比喻,描述上帝對世人的關愛:
①「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詩人將上帝比作用翅膀保護雛鷹的母鷹,強調上帝是我們最安全可靠的保護。
②「因你殿裡的肥甘得以飽足」;《現代中文譯本》將此句譯為「在你家中享受盛筵」,這是強調上帝會為我們預備日用的飲食。
③「喝你樂河的水」;這是指可以給人帶來喜樂的泉水。有學者指出「食物與飲水的隱喻,同時指向上帝為祂百姓預備的物質與屬靈福分。藉著祂,敬虔的人得著食物與飲水,以及保護,並充分享受他們的救恩。」
④「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上帝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使徒行傳17:28)
⑤「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這是上帝給那些敬畏祂的人的非常美好的祝福,有上帝的光照,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就會毫無黑暗。
3. 最後,詩人從對上的恩慈的認識,進入祈願上帝的恩慈臨及敬畏祂的人。
詩人的思路是依循詩篇的一篇所言,行惡的罪人遭受審判,敬畏神的義人蒙神施慈愛。他祈願:
(1)神施慈愛給認識祂的人並保護他們脫離惡人的手的危害;在此,「認識祢的人」,不是指知道上帝的人,而是指與上帝擁有密切關係的人;「心裡正直的人」,是指敬畏上帝並凡事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其實也就是「認識上帝的人」。惡人的罪行會讓詩人不安,但他堅定地相信,那位掌管宇宙又看顧世人的上帝,一定不會容許義人受傷。因此,他祈求上帝保護義人。相信上帝保護,就不懼怕惡人。
(2)上帝懲罰惡人,不容他們的驕傲惡行橫行;在此「驕傲人」與「兇惡人」同義,都是指悖逆上帝、心裡陰暗的惡人;「踐踏」與「趕逐」同義,都是指惡人陷害義人的行動。詩人懇求上帝以「不容」的命令制止敵人,挫敗他們的陰謀,同時,再加上對他們的審判,使他們「被推倒」,並且「不能再起來」,也就是遭受徹底的失敗,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這個祈願是詩人在信心中所看見的必然結局,不是壯膽的口號,也不是發生後的宣示。
--
《信息分享》
「你在看甚麼?」
美籍宣教士包忠傑牧師對本詩篇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評述:「詩人好像站在高峰,望著神所造的,一面讚揚主的慈愛和全能,一面又看著犯罪作惡的人類。大衛在所看見的天空山水,感覺到這一切都表示神的本性。天空表示神的信實。高山的穩固,表示神的公義,從公義的高山就流下了快樂的江河。他的審判奇妙如深淵。一切的生命都由祂發源,祂的笑容照耀一切。既然這樣,神的僕人,還有什麼懼怕呢?」
可見我們定睛所觀看的,表明我們的心思是被它給吸住,也會因此而帶出受影響的反應。我們若只定住惡人的惡,我們可能會為惡人的惡行心懷不滿和憤怒,也會為他們的猖狂無人可壓制感到沮喪不已。然而,我們若定睛在充滿公義又慈愛的上帝身上,我們就知道按著上帝公義的本性和作為,祂必照祂自己的方式和時間表伸手介入並施行審判,那麼我們為神發義怒或深感沮喪的心,就可以歸回平靜安穩,而像詩人一樣,從對世局的憤怒與嘆息中,轉為對神的敬拜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