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後書1:15-18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提摩太後書1:15-18

《經文釋義》

保羅渴望在他預期的殉難之前見到他心愛的兒子提摩太,保羅的大多數朋友都疏遠了他。保羅鼓勵提摩太不要膽怯或以主的使徒和囚犯保羅為恥,他告訴提摩太必須要有為傳福音而受苦的心志,並倚靠聖靈的大能保守福音。提摩太知道耶穌藉著祂的生、死和復活,摧毀了我們的死亡,並為信祂的人帶來了不朽的生命。因此,對保羅來說,死亡是有益處的,因為它打開了通往上帝同在的大門。

保羅對提摩太提到靠著聖靈守住善道的勸勉後,也提醒他所認識的人中,有些是他需要引以為鑑誡或學習的。保羅先提出兩位人物作負面的教材(1:15),但篇幅較短,接著,提出一位人物作正面教材(1:16-18),篇幅較長,因正面才是焦點所在。在此,保羅提到「凡在亞細亞的人都離棄我,這是你知道的」(1:15a),保羅知道提摩太知道保羅的一群朋友拋棄了他,這些朋友來自羅馬的亞細亞行省(即土耳其西部,以弗所是這行省的首府),他們過去在保羅來到此地區建立教會時,都曾被他服事和幫助。

保羅並非指稱每一位在亞細亞的基督徒,都離棄信仰或是都棄他不顧,而是指他現在被下死囚監獄時,亞細亞各地具有影響力的基督徒們,都選擇與他保持距離,不願施援手,也不加慰問,因在古羅馬監獄中,政府是不提供食物,如果囚犯要吃飯,食物必須由家人或其他人的憐憫帶來。這些亞細亞的基督徒或許是居住在羅馬當地,但他們為自身的安全與利益,對於保羅的受檢控與不公平待遇,都袖手旁觀。保羅特別列舉的兩位提摩太所認識的人物,他們是「腓吉路」(名字意思是「逃走者」,有可能是奴隸的身分)和「黑摩其尼」(名字意思是「希耳米所生者」,取名為外邦神之子,顯然是外邦的基督徒)。這兩人新約只出現在此,可能他們在當時亞西亞眾教會中,具有領袖的地位,保羅對他們抱有殷切的期望,結果卻讓他失望了;或者他們是有特殊惡劣的舉動,因此特別提到他們。

接著,保羅提到讓他在獄中受安慰的人物「阿尼色弗」(名字意思是「帶利益者」)。保羅說:「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1:16a),這祈禱是期盼主再來時,阿尼色弗和他家中的人都蒙主的憐憫(1:18a)

保羅特別指出阿尼色弗對他的善舉:
⑴「屢次使我暢快」(1:16b),「暢快」原意是「幫助某人更輕鬆地呼吸」,也就是在保羅此時須要安慰和扶持時,神藉著他的到訪和供應,使保羅重新得力。
⑵「不以我的鎖鍊為恥」(1:16b),阿尼色弗不以保羅被囚為恥,他知道保羅是為福音的緣故受囚禁,他也不懼怕因與保羅接觸而受牽連,或是招致別人的誤會,或是嘲諷。
⑶「在羅馬的時候,殷勤地找我,並且找著了」(1:17),阿尼色弗從以弗所遠赴羅馬,這其中要歷經水路和海路的風險與勞累,又要付出巨額的花費,也須放下家中的事務和別離家人一段時日,在到達羅馬時,他找不到關押保羅的監獄;然而他並沒有氣餒,他在尋找保羅的過程中不斷禱告,詢問有關的人士,最終,找到了保羅。
⑷「在以弗所怎樣多多地服事我」(1:18b),阿尼色弗可能是住在以弗所像腓利門一樣的富人,他長期以來一直在為保羅的需要作服事,可能是從保羅第三次到以弗所宣教的旅程開始的,在此期間保羅留在以弗所,傳福音三年(使徒行傳 20:31);我們可以想像,保羅曾多次拜訪他的家,並從他那裡接受了恩典的事工,所以保羅懷著感激和祈禱的心情回憶阿尼色弗過去對他的服事,提摩太也知道阿尼色弗為保羅所做的服事,提摩太甚至可能多次和保羅一起去過他家。


--
《信息分享》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1:15-18提到基督徒朋友有兩種:有一種會在患難來臨時,離棄我們;另一種是不管如何,都會與我們同在。真正的友人不是像天氣一樣的朋友,而是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顯出友情,並做出犧牲來幫助我們,誠如箴言17:17所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從保羅的談論中,我們可以判斷真朋友的特徵有:

第一,他們是在我們遭遇甚麼危險或需要時,都不會選擇明哲保身對我們袖手旁觀,也不會翻臉不認人,甚至落井下石,害怕因我們而受牽連或是為我們付出代價。

第二,他們知道我們的處境和需要,會選擇和我們站在一起,不畏懼別人的眼光或是自身的益處受損失,也會願意付出代價為我們提供必要的支持,來扶持和安慰我們,使我們不至於感到孤單。

第三,他們選擇與我們站在一起,不只是我們平順的時候,也在我們遭逆境的時候,他們的兄弟情是始終如一,絕不會像天氣變來變去。

第四,他們在信仰上是忠誠於主,不是變色龍式的基督徒,是不會因環境而在信仰上做調整;因此,他們在關顧弟兄的需要上,必能持守主的教訓(馬太福音2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