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11:13-16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希伯來書11:13-16

《經文釋義》

作者列舉第一批信心偉人的見證後,他在11:13-16,插入一段希望讀者明白這些信心見證人所要帶出的信息。他順著亞伯拉罕和他的家人為起首,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提及創世記12:2-3、15:5、17:1-8等處,記載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內容,擁有那塊土地且有很多子孫,使萬國得福,這都是在亞伯拉罕和他直系家屬離世後,才會實現。

這些族長與神的關係在於他們對神堅定的委身和信靠,而不是得到一個在地上的安身之所。他們是在存著信心的狀態下離世,從沒有看見後代子孫得著那塊土地;因此,他們在地上承認只不過是過一種暫時性的帳棚生活,他們心中最深的渴望,其實是神自己和神天上所建造的永恆家鄉。他們若不是定睛於此,早就在過程中遭遇艱難或是願景一直沒有實現,就會轉回自己熟悉又能掌握的安全屋(11:15);他們是渴慕天家遠遠超過屬世暫時的事物,因此在現實生活上被世人視為癲狂或遭蔑視的他們,神歡喜做他們的神,並不像世人以為恥(11:16)

顯然作者有意將讀者的處境與信心族長的景況做類比。或許他們目前受逼害的經歷,正突顯了他們在地上寄居的本質。他們如同亞伯拉罕等先祖看不見神給他們應許的實現,看到的只是目前的危機重重。在此,作者要強調的是,對有信心的百姓而言,這是正常的,而不是稀奇的事。即使神的應許只會在將來實現,他們也必須用信心來接受這應許。作者勸勉讀者必須從將來會活在一個更美的天上家鄉來思量,進而積極地活在當下這個充滿挑戰與艱難的處境中。要知道神與這樣活著人認同並且喜悅他們,祂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


--
《信息分享》

在本段信心的插曲中,作者不否認讀者面對的難處與掙扎,但他給他們一個更遠更高又有價值的盼望,來看待他們在現今處境當做的抉擇。我們需要確認天上的家鄉是比地上一切的事物更好得無比,因著天上的家鄉而可以隨時放下地上的帳棚,這不當只是一種信仰的知識,而是要成為一個信心的回應行動。

不過,不少人卻是如同下列的故事所呈現的光景:一位牧師遇到三個小男孩,問他們:「你們想去天堂嗎?」其中一個說:「不是我。」牧師感到震驚:「你不想死後上天堂嗎?」這個男孩回答:「哦,我死的時候?當然可以!我還以為你要我們小組現在準備去!」我們許多人可能都分享那個男孩對天堂的感受。有一天,去那裡很高興,但是目前,我們對此並不感興趣。現在,我們在地上真是太好了。傑伊‧亞當斯(Jay Adams)指出:「在這裡感到賓至如歸的人們永遠不會冒險相信上帝的未來應許。」

此外,如果我們說實話,我們可能會以為天堂似乎有些無聊。有一位漫畫家蓋瑞‧拉爾森(Gary Larson)在漫畫中描繪了這一點,他畫一個有翅膀、身穿白色長袍和頭上有光環的傢伙獨自坐在雲上,心想:「……我希望帶一本雜誌。」今天我們需要求神打開使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天國的美好,求祂使我們的異象充滿耶穌的美,以便我們與詩篇73:25-26同作證:「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

在看見天上家鄉的美好後,我們也須隨時預備好為我們所信的付出代價,甚至失去生命。二戰時期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牧師(1906-1945),他因為堅持信仰,反對德國希特勒納粹政府暴政而被捕入獄,就在希特勒政權敗亡前幾個禮拜,潘霍華在集中營遭處決而死,結束了短短39年的生命。他臨終的遺言說:「這就是結局,但對我而言卻是生命的開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會有多長,但潘霍華在他的那個時代,成為上帝真理的出口。他曾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他是呼召人來為祂死。」當希伯來書的讀者中有些人在面臨挑戰,他們很想拋棄他們的信心,從而失去他們的獎勵(10:35)。

作者鼓勵他們,如果他們堅持自己的信仰,他們將沒有理由感到羞恥。如同威廉‧萊恩(William Lane)的見解,他說:「承認祂是他們的上帝,這就代表他們的行事為人。」換句話說,如果上帝支持我們,誰會反對我們(羅馬書8:31)?因此我們必須回應:到底我們為什麼而活?我們是否能在今生完成神託付我們的使命?願主把一個更高的眼光和價值賜給我們,讓我們不單看見今世暫時的,更看見天上永恆的;不單看見地上的帳棚,更看到天上更美的家鄉。讓我們為此付上一切的代價,來與希伯來書中的信心偉人同行,在天上家鄉比鄰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