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哥林多後書2:1-11
《讀經》
2:1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裏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
2:2倘若我叫你們憂愁,除了我叫那憂愁的人以外,誰能叫我快樂呢?
2:3我曾把這事寫給你們,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
2:4我先前心裏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地疼愛你們。
2:5若有叫人憂愁的,他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
2:6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
2:7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
2:8所以我勸你們,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
2:9為此我先前也寫信給你們,要試驗你們,看你們凡事順從不順從。
2:10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為你們赦免的,
2:11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他的詭計。
《經文釋義》
保羅接續前文1:15-24說到「因為我自己斷定這事,就是不帶著憂愁再去到你們那裏。」(直譯)顯然上回他到訪他們中間雙方的互動經驗是不好的(參,林後12:14;13:1),以致他暫緩第三次的到訪,而引發他們中間有些人對他這人與教導的質疑。在本句中「憂愁」是個重要的字眼,在保羅書信共出現9 次,其中6次在本書信。到底保羅所憂愁的是甚麼?是甚麼人讓他憂愁呢?顯然,這讓他憂愁的人若能回轉,他就能喜樂地到他們那裏去。
(2:2)在第3節透露出在寫本書信前,也就是他第二次到他們中間卻經歷雙方不愉快的訪視後,他曾寫一封嚴厲地責備那些犯錯的人。有可能先前他寫哥林多前書去規勸他們中間損傷教會的人,但是當他到訪時,看見這些人沒改變,使得雙方不愉快,因此他離開後寫一封信去嚴厲地責備他們,企盼他們能悔改。他是以一個心痛的父親的心情,流淚寫這封信去責備這些屬靈的兒女,他寫信的目的不是要發洩憤怒來指控他們的不是,而是期待他們能回轉,也知道他是如何地愛他們的(2:4)。因此,第3節保羅才會有既期待又怕再度受傷害的複雜心情。
第5節他再次提及這些讓他憂愁的人,不僅是讓他憂愁,也是讓教會其他的人有幾分憂愁。保羅說這話一方面肯定並鼓勵這些與他同憂愁的人,但為避免這些支持他立場的人在教會中把事情嚴重化,就隨後說「恐怕說得太重」。他說這些讓他們憂愁的人得著應有的懲治管教後,就夠了,就當以主給教會的權柄赦免他們,以免他們活在極大的憂愁痛苦裡,甚至羞愧或帶著怨恨離開信仰、或意志消沉而無法再爬起來(2:6-7)。
此時,教會應當做的是向他們顯出堅定不移的愛,使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被愛,以致於心靈得醫治,重回教會的大家庭(2:8)。接著,保羅再補充說明他先前的那封嚴厲書信目的,是要了解他們到底願不願意順從真理而受教(2:9)。然後,保羅進一步以鼓勵的態度說他們奉主給教會的權柄赦免誰,他也支持他們這行動,而且強調赦罪的權柄實質上是從主基督而賜下的,不是任何人可以私有的。隨後,保羅也補充提醒教會在執行懲治管教時,不要過度或是沒抓對管教的目的是在挽回,免得給撒但製造機會藉此來損傷教會(2:11)。
--
《信息分享》
從保羅這段話可以給我們有三方面的省思:第一,我們看到保羅那種為父的牧者心腸,在面對與屬靈兒女衝突和管教時的心痛與不得不的指責又擔憂所構築的複雜心情。著實讓我們這些為父母的或是做牧者的,自省自己面對像保羅這番的此情此景時,我們內裡的感受與態度是甚麼,就反映出我們是否是在擔任這受教者的牧者或父母?我們是否認清我們自己身為牧者或父母當有的角色?
第二,教會面對過錯與罪惡必須要執行管教;很多時候,不少人誤以為教會應當只是講愛的地方,面對過犯罪惡要有無限的包容心,不可以嚴責,只能用所謂的愛心不斷勸勉。其實,這樣是不完全的真理。我們從舊約神對以色列人的對待,以及新約耶穌對罪惡的態度(馬太福音5:27-31)就可以了解,神既是恩慈憐憫也是公義聖潔的神,在祂的愛中既有包容也有管教;因此,教會應當必須建立週全的執行紀律和管教的制度,以保持教會的聖潔。另一方面,有權柄的也當留意不能只扮演所謂人前的好人,不敢做人前的壞人,以免在主前虧損自己的職分。
第三,教會或父母在執行管教時,必須求神賜智慧,使我們能抓準管教的方式不要過度,以免使受管教者因受傷而心存怨恨或意志消沉,進而使得惡者藉機在彼此雙方做更深的關係撕裂。同時,也當抓準管教的目的是愛的另一種表達,是為要挽回,使彼此關係修復甚至更堅固;因此,管教後的愛的行動是相當重要的,必須讓被管教者感到是被接納而不是被拒絕,是被愛而不是被撇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