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一、這裏所指的是所羅門,重點不是要宣稱他的身份,而是延續以所羅門為源頭的以色列智慧傳統。
二、傳道書只有在前二章提及王的智慧、財富和享受,此後就隻字不提,顯然第三章以後的經文,與所羅門的王朝拉不上任何關係。
三、第三章以後的一些經文,似乎不太可能出自一個君王,包括所羅門王在內。(例如:傳4:1-3 vs. 王上12:4;傳4:13-16)
組合型式和結構:
一、結構:
- 標題1:1
- 引言: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2-11
- 傳1:12-6:9
- 凡事都是短暫和不能掌握1:12-4:16
- 無任何事物是可以永遠被抓住和掌握的1:12-2:26
- 每樣事情都在神的手中3:1-22
- 不被抓住和掌握的人生4:1-16
- 如何面對5:1-6:9
- 在神面前存合宜的態度5:1-7
- 享受生命5:8-6:9
- 傳6:10-11:6
- 凡事都不能被理解6:10-8:17
- 無人知道什麼是好6:10-7:14
- 人的限制7:15-22
- 智慧的難尋7:23-29
- 智慧的限制8:1-8
- 傳道者看明甚麼是好8:9-17
- 如何面對9:1-11:6
- 在死亡下生活9:1-10
- 人生充滿意外9:11-10:15
- 在危難下生活10:16-11:6
- 詩歌: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11:7-12:7
- 結語: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2:8-14
二、本書結構,是精密中帶著鬆散,鬆散中帶著精密。
三、文學體裁:
-
箴言:如1:15,18;4:5-6;6:7,9;10:8-9;11:1-4
-
勸勉性教導:如4:17a;5:3b;7:13a;9:7a
-
勸勉性講話:如4:17-5:6;9:7-10
-
問題:如1:3;2:2b;3:9,21;8:1
-
故事:如9:14-15
-
訓誨詩:如1:4-11;3:1-8;12:2-7
-
自傳:如1:12-2:26;3:10-4:16;5:12-6:6;7:15-10:7
四、不斷出現的字句
- 「凡事都是虛空」或「虛空」
6:2, 4, 9, 11, 12;7:6, 15;8:10, 14;9:9;11:8, 10;12:8
- 「日光之下」
6:1, 5, 12;8:9, 15, 17;9:3, 6, 9, 11, 13;10:5
- 「捕風」
1:14;2:11, 17, 26;4:4, 6;6:9
-
「我察看」、「我心裡說」、「我專心尋求」
A.1:17;2:14;3:22
B. 2:1, 15;3:17, 18;9:1
C. 1:13, 17;2:3;7:25;8:9, 16;9:1
- 「人莫強如喫喝,且在勞碌中享福」
2:24;3:12, 13, 22;5:18, 19;8:15;9:7, 9
- 「敬畏神」
傳道書中的「虛空」
- 這詞在書中出現38次;除第十章外,它出現於傳道書的每一章,而且最多出現於虛空判語:「都是虛空」(1:2, 14;2:11, 17;3:19;12:8)、「這也是虛空」(2:1, 15, 19, 21, 23, 26;4:4, 8, 16;5:10;6:2, 9;7:6;8:10, 14)。因為它是書中出現最多的語詞,又常被用來作句子的總結,因此,對它的闡釋是了解傳道書的起點。
歷來學者的解釋:
-
傳統見解:採負面的人生哲學,將它理解為「無意義」或「虛空」。此觀點是要人將視線由「日光之下」的事,轉移至「日光之上」的事,即敬畏神(12:13),要人與神建立關係,並活在祂的主權下。
-
樂觀見解:
-
「荒謬」或「諷刺」
-
「不能理解」或「如謎一般的」
-
「短暫的」
-
樂觀+上下文:可理解為「不能被抓住」按其上下文,這「不能被抓住」可指實質上的不能被抓住(意即是短暫的、不能掌握或控制的),或理性上的不能被抓住(意即充滿奧秘的、不能知曉的、不能測透的、不能捉摸的、荒謬的)。因此,傳道者不但沒有指出所有生命及一切活動都無意義和荒唐,他反而是要哀悼生命瞬間即逝的事實。他所要傳達的是,如何在一個難以抓住(難以永遠擁有、難以掌握、難以測透明白)的生活場合中,活出精彩的信仰人生,做一個真正的智慧人。
- 傳道書的研讀進路:智慧
-
傳道書的目的,是展示有信仰的生命較無信仰的生命更具價值;也是說服人其餘的世界觀是無用的,因為它不能超越人類的眼界。作者展示了世俗的生存目的是何等虛空,為一個真正適當的世界觀掃除路障,這個世界觀認識到神自己有著最高的價值,而有意義的生命就是事奉祂。傳道者讓我們看見在一個神的創造秩序不明顯的世界中,如何在掙扎中活出信仰,並在他個人的掙扎以後,特意與他的讀者分享所發現的。
-
傳道書中的傳道者,絕非無神論者,也並非不認識以色列的信仰。因此,他不是在尋求神,而是在努力掙扎地活出他的信仰。本書是關乎舊約智慧的主題,它的核心是強調敬畏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其中,傳道者所要尋求的,就是智慧,是如何在一個充滿難以理解、掌握、控制和永遠擁有的世界中,面對人生的智慧。
傳道書的信息:
一、智慧的人生就是在困惑中敬畏神
- 人生境遇常有困惑:
- 傳道者經歷神的作為奧妙莫測(3:11;8:17;11:5),因為祂是一位超越的神祂獨自決定一切事情。祂活躍於祂所造的世界,但祂的作為卻是難以理解的,似乎是隱藏的。在此,傳道者並非陷入無神論的懷疑中,而是他知道這一切背後是神。
- 傳道者經歷創造秩序的奧妙莫測。行公義的未必得好報、作惡的未必被懲治(3:16;8:10, 14)。傳道者所體會到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秩序的世界,是一個任意的世界。如果這世界是有一個設計在其中,它就是人不能察覺它存在的。所以,傳道者所經歷的是充滿不解、奧秘,甚至是荒唐的人生。
- 在困惑中學習謙卑:由於在人生的經歷中,很多事情常超越人理性所能認知的;因此,在傳道者的反省中,他充份表達出他對人類智慧的有限作用感到失望(1:12-18;3:11;6:12;7:24;8:7;9:12;10:14;11:1-6)。所以,他指出一個智慧的人生,就是一個不過份倚靠人的智慧來生活的人生(7:16-17)。面對人類智慧的限制,人不應去追逐更多的智慧,以求明白所經歷的事,反而當接受自己的限制。
- 在困惑中學習敬畏:積極方面,傳道者鼓勵讀者在面對生命裡眾多的奧秘中,學習存敬畏的心(3:14;5:7;7:18;8:12)與奧秘共舞。當傳道者鼓勵我們敬畏神時,他的意思不是要我們怕神,而是要我們承認神是我們的創造主,而我們只不過是人,是神的受造物,在我們與神之間是有一條不能突破的分隔線(5:2)。因此,我們得謙虛地接納。無論我們有多少智慧,在日光之下,總有些事情是我們無從理解的。而在這人生的困惑中,仍能以信靠順服的心來面對。
二、智慧人生就是在無常境遇中獻上感恩
- 在這日光之下,傳道者察覺到人生常有突發性的遭遇或意外(2:18-19;9:11;10:8-9;11:1-5)。無論人有多少智慧,他都無法預估這些意外,將會何時何地和如何發生。而其中最叫人感到威脅的,就是死亡隨時會臨到(9:12)。縱使人還未準備好迎接它,它要來時,人是不能拒絕的。
- 傳道者給我們描繪出,這世界充滿著各種不肯定和未知數(9:11-10:15)。在這世界中,我們找不到肯定發生的事,所期望的也不一定出現(9:11-12),每件事情都是不可靠、不穩定的。人生中每件事情都是被際遇所轄管。傳道者指出,一個有真智慧的人,是一個承認自己對將要發生的事是無法控制的。他不會嘗試用他有限的智慧來預測未來、控制未來、主宰未來。他是會存一個冒險積極的態度,來勇敢踏上每一步,不管會成功或失敗。
- 傳道者因人沒有把握,不能知道神旨意的奧秘,故要作足工夫不放過任何機會(11:1-6),自動自發的在每一時刻撒種(11:6)。人生的際遇難料,不應成為我們卻步不前的藉口。再者,傳道者明白到生存不是必然的。因此,在傳道者的眼中,一個真正的智慧人,是那知道自己隨時會面臨死亡的人。他深明白到生存不是必然的,今天還在,並不代表明天還能夠繼續存在。人之所以可以繼續存在,實在是神的恩典(2:24;3:13;5:9)。所以,他不會再對生命有任何強求,他學會知足(5:10;6:7, 9),並在每天簡單的生活中,找著每一個享樂的機會,帶著記念造物主的心(12:1),來享受神所賜的每一碗飯和每一杯水(2:24;3:13;5:18;8:15)。
三、智慧的人生就是在短瞬中珍惜人生
- 既然人生短暫,因此一個真智慧人,是一個懂得投資生命的人。傳道者提醒我們不要浪費時間和青春在這些不值得我們珍惜的事物上,反倒要努力尋求明白什麼是「我當作的事」(9:10)。一旦明白,就當趁著還有生命氣息的時候,抓住每一個機會,全心投入盡力做「當作的事」,並且認真的活每一天。「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9:10)。
- 傳道者也指出面對人生的短暫,一個有真智慧的人會抓緊現在(11:7-10)。在傳道者的眼中,生命比死亡更寶貴,因為生命是短暫的,而死亡的日子是漫長的。所以,傳道者勉勵我們要好好珍惜每天仍有生命氣息的日子,抓緊現在活在今天。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務要學習存一個喜悅的心(3:12a, 22a;5:18;8:15;9:7;11:8a, 9),來過美一天的生活。
四、智慧的人生就是在艱苦中積極奮進
- 傳道者在1:1-11首先指出,這個世界並非十全十美,而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只有承認和接納它,任何嘗試改變它的不完美的盼望,只會帶來失望。因為「已有的事,後來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1:9)。在3:1-8,傳道者列出十四對的對比,將人生在日光之下,人生總有順逆境遇的全部經歷描述出來。
- 傳道者也指出日光之下的人生,也會遇到社會上一些不公義(3:16;5:8)和不公平的事情(7:15a;8:10, 12a, 14)。面對人生的種種順逆,傳道者沒有悲觀;反而,他勉勵我們要存一個謙卑釋然的心,接那這就是生命的實況。他指出一個智慧的人生,是一個活在真實生活場合的人生。他不會幻想自己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也不會對現實的世界存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妄求(7:13)。他活在這個世界,擁抱這世界,並會努力在這個充滿艱難的日光之下活出他的信仰。他不會想盡辦法去逃避日光之下的人生,務求進到日光之上的人生。對傳道者來說,這個艱難的日光之下的生活場合,才是他經歷神、活出信仰的生活場合。
- 面對艱難的人生,一個真智慧者會有一些堅持:第一,神仍掌權;這個充滿艱難的世界依然是天父世界。人生任何經歷和遭遇都不會是偶然的,必定有神的心意在其中,而且神的心意是最好的,縱使在當下人未能明白(3:11;11:5)。第二,神仍眷顧敬畏祂的人(2:26;3:17;8:12-13)。因此,無論人生如何艱難,傳道者勉勵我們仍要堅強地活上去,生命比死亡更有價值(7:8;9:4;11:7)。
附記:
- 傳道書是猶太人的『節日之卷』(měillôt)中的第四卷,是在住朋節第三天於會堂內誦讀。其餘四卷依序為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和以斯帖記。
- 傳道書被接納為猶太舊約正典甚晚,約在主後九十年前後的雅尼亞(Jamnia,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毀後,雅尼亞就成為猶太的文化中心)會議,為較開明的猶太教希列派所接納;但較保守的煞買學派仍對此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