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3:8-9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彼得前書3:8-9

《經文釋義》

3:8-12可說是2:13-3:7的總結性教導,它可區分為三個部分:
⑴3:8給教會內的人際關係的倫理指引;
⑵3:9是與敵對教會之社會互動的倫理指引;
⑶3:10-12基督徒的倫理基礎是神看顧著我們。

3:8-12,彼得用「總而言之(直譯為『最後』)」引入基督徒作為客旅和寄居生活的總結。彼得在3:8所用的字眼與教導,在新約其他地方是用來描述基督徒之間的理想關係,因此,本節在此應當只是針對教會的肢體互動來說的。當教會眾人在敵視他們的世界中,一起活出這些美德時,他們必然會對敵視他們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在給教會內的人際關係的倫理指引,彼得首先提出的教導是「你們都要同心」;「同心」(homophron)這字在新約只出現於此,這不是指意見上的相同,而是在心思和靈性上的相同,能夠產生相同的志向和目標,以致個人願意為此目標求同存異、相互接納和彼此成全。這對一個成長背景、社會地位、生活習慣、個性、環境挑戰等等諸多不同的人,因信主成為神家裡的人,要一起建立關係和在生活中互動,這是教會能夠展現見證和榮耀神的第一步。

其次,當要「彼此體恤的」或譯作「相互同情的」sumpathes這字在新約只出現於此,這是一種敏銳於別人的感受而能有同理心的反應,是與自我中心相反,它如同羅馬書12:15所言的,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是保羅對教會的隱喻的明顯表達,即我們是一個有許多肢體的身體,因此,當手受傷時,通過這個巨大的神經末梢網絡相互連接,導致整個身體都感到疼痛。

第三,當要「相愛如弟兄的」(philadelphos);這字在新約只出現於此,這是強調基督徒已經在基督裡是一家人,不是按著世界的倫常關係或社會背景來相對待,而是按著在主裡的新生命關係一起活出家庭式的愛。

第四,當是「慈憐的(或譯作『有憐憫心腸的』)」(eusplagchnos);這字的字根原是指人的內臟,後來用於指對別人從內心產生付出代價的關懷,它與冷漠無情是相反;對身處受敵視和壓迫下的人而言,人往往會採取「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自己的麻煩已夠多了,怎可能還去替別人著想和分擔呢?彼得提醒教會群體不是未信者,當對神家裡的人彼此存著憐憫心才是。

第五,當是「謙卑的」(tapeinofrwn);這字在新約只出現於此,它與驕傲自負相反,它形容一個人不堅持自己的想法為唯一的答案,能正確地聆聽別人不同的想法並採取自我調整的態度;對教會群體而言,這是在共同的標準——神的話語之下,每個人都願意被糾正和調整,彼此以謙遜的態度來相互勸勉,不落入在好爭辯而失去合一的見證。

3:9,彼得著重於教會群體如何與敵視他們的社會人士來相處。彼得提出正反兩方面的訓勉(3:9a),以及為何要如此行的目的(3:9b)。「不以惡報惡」與羅馬書12:17所說的詞句幾乎完全相同,可能是教會當時的傳統教導,而這教導應當是源自耶穌的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38-44;路加福音6:27-36),那裡提及身為天父的兒女要效法天父善待世人的行為,不是根據世上合理的報復倫理,而是依據上帝恩典的祝福法則,這正如主耶穌在十架上所體現的福音,祂在被罪人釘在十字架受苦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

於是,彼得強調在敵視社會下受苦的基督徒,要如此對待敵視他們的社會,這是基督徒的呼召,凡事都是為主的緣故,也活出順服主的聖潔生活,以至於他們可以領受神所應許的祝福。簡單來說,當我們以祝福對待人的詛咒,以善報惡時,教會就能將福音活潑的體現出來;我們當效法我們的主,因祂為使我們得公義,就祝福我們並為我們的罪受詛咒;因此,當我們愛那些恨我們的人時,我們就是以活生生、榮耀的方式在體現福音,也謙卑地從他們的罪中看到先前我們自己的罪,讓他們領受我們先前不配受的恩典。


--
《信息分享》

有一個故事說到一位富人帶著大珍寶踏上了旅途,有一位小偷加入富人的旅程為要偷他的珍寶;但是這個富人相當聰明,對新交的朋友很小心。晚上,他們停在了一家旅店要過夜。富人就讓小偷先洗澡,然後他把珍寶藏在小偷的枕頭下。當富人沐浴時,小偷努力又小心地尋找富人的珍寶,但徒勞無功,他終於放棄了。隔天要出發時,富人對小偷說:「珍寶比你想像的要近。」

這是一個悲傷的比喻,說明有不少基督徒在尋求獲得祝福,但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對祝福的追求與世界沒有什麼不同。彼得這段教導正在提醒我們,其實蒙福的生活比我們想像的更要接近。不過,我們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活出彼得指示當日受苦的基督徒在生活中當要行的呢?彼得的這份蒙受祝福的美德清單,對我們時下的教會依然是具體有效的,也是對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挑戰。它引導我們當關注基督徒生活倫理的兩方面:

首先,我們是誰?我們在教會中彼此間的關係是甚麼?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帶著不同的人生經驗,也有許多不同的個性與才識,社會地位和對事情看法也會有不少差異,但在基督救恩裡,我們被一同帶進一個新家庭,有著新的家人關係,因此,當要活出新人的聖潔新生命,也要用比肉體家人關係更高方式來彼此對待,一同向世人見證我們的新身分和新生命。

其次,我們受選召的使命是甚麼?我們蒙召將要得著甚麼?我們蒙召是要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活出基督徒的新生活,這不是依據世人以為對或以為好的生活方式,例如,以善回善和以惡報惡的對價倫理;而是效法主耶穌和天父的以祝福回應那敵對自己的人,這是捨己背十字架的挑戰,是基督徒的新生活倫理。上帝以祂至高無上的恩典呼召我們,讓我們獲得祝福。這不僅是來生的福氣,也是此時此地的祝福。

我們如何對待別人,上帝也會如何對待我們。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就會得到你所得到的,但把它交在上帝的手中,得到祝福。已逝的美國威斯敏斯特神學院院長埃德蒙‧克勞尼(Edmund Clowney)寫道:「基督徒沒有報復心,因為他們相信上帝的公義;但他們可以自由地得到祝福,因為他們知道上帝的良善。」當我們願意遵照這新倫理生活時,這不僅能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更是我們得神喜悅並蒙祂祝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