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彼得前書1:22-25
《經文釋義》
在盼望(1:13)、聖潔(1:14-16)、敬畏神(1:17-21)的勸勉後,彼得最後勸勉收信人要彼此切實相愛(1:22-25)。前面三個勸勉都是針對個人生活,但最後一個是針對群體生活。在此,我們要問彼得為何最後要提醒收信人這項彼此切實相愛的命令?我們可以明白收信人正是因信主成為社會邊緣的受苦者,他們的生活面對龐大的社會壓力,彼得從末世盼望的觀點來勸慰他們;很有可能彼得想到收信人的處境,正如主耶穌受釘十架前對使徒們當彼此相愛的命令(約翰福音15:17),因他們正要面對因基督而來的逼迫,也可能想起主在末世審判的綿羊與山羊之比喻中,特別教導當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馬太福音25:31-45);這不僅是使徒彼得對末世教會群體的勸勉(4:8),也是使徒約翰在提的勸勉(約翰一書4:7);因此,彼得格外提醒他們在艱難中,務要彼此相愛、相互扶持,一同來面對為主受苦的環境。
彼得提醒收信人,既然他們已經潔淨了,就當彼此相愛,因為他們已經重生了。彼得論到他們要彼此相愛的基礎是「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此處的「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與1:2「藉著聖靈成為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祂血所灑的」是相同的意思,他們已經藉著基督的寶血得潔淨,而以服從福音的真理來回應神;因此,彼得勸勉他們「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
彼得對彼此相愛有兩個強調點:
⑴「從心裏」,有古卷作「從清潔的心」,也就是發自內裡真誠的行動,而非表面或宗教儀式的行動,這是表明「愛弟兄沒有虛假」;
⑵「切實」,論到這種愛所要付出的努力,對彼此付出這種愛所需的深度和持續性。
接著,彼得再回到他們彼此相愛的基礎,就是他們重生的事實(1:23)。先前彼得是從人的角度,談「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1:22a),現在他從創造的角度來看重生這事實;重生的新生命給予他們能彼此相愛的能力,他們生命的來源是不朽壞的,是從神而來的,是藉著祂永遠堅立又充滿活力的道所發生的(1:23)。
隨後,彼得引用以賽亞書40:6-8來支持他在1:23的論述(1:24-25a);這段以賽亞書的經文背景是預告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必定要歸回,是以色列人第二次的出埃及,他們將要展開新的生活,這正對照信主者將開始新生命新生活一般。經文中以草比喻人,以草上的花比喻人的榮美(榮耀),但人生是短暫又虛渺的,他用努力所建構的東西,也必像野地燦爛的小花,經不起烈日照曬而枯萎,到傍晚日落時,這些花的美容已不復存在。然而,神建立在基督徒裡面的道,卻是永恆的,這是收信人從傳給他們福音之人所領受的救恩真理(1:25b)。
--
《信息分享》
彼得勸勉在受苦的基督徒,吩咐他們要彼此相愛,一同在地上過寄居的生活,因為他們是社會的少數派,又是弱勢群體,因此,需要在艱難中,建立一個支持系統來彼此扶持,共同面對主流社會對他們的信仰的敵視。這種景況如同早期華人在國外會住在一起,日後就形成唐人街或中國城。
其實,在今天華人移民國外,也會選擇住在華人社區或是成立宗親會、同鄉會等團體來彼此照應,因為在當地是屬少數派,在社會上也是屬弱勢群體,極容易遭受當地主要族群或較大族群的各種打壓。同樣,對我們身處基督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社會裡,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相互扶持,來共同面對一些敵對真理的思潮逼壓力,如同性婚姻、多元性別、異教國教化……等等,因為離群的基督徒無法單獨去面對這些挑戰,今天上帝並沒有要呼召一個基督徒去做一位單挑世代罪惡的先知,而是呼召他進入一個基督徒的群體,就是教會;上帝興起祂的教會作世界的光和鹽,來宣揚祂活潑長存的道。至於在履行彼此相愛的教導,彼得向我們提出三方面實踐的挑戰:
首先,我們要活出彼此相愛,必須先看見教會肢體的生命價值是尊貴的,是配得我們如此對待的,否則,我們不會願意或無法真心地付出愛的行動。有壓力或者需求的處境,往往會讓人的自我浮現出來,如果我們無法認知到那些與我們有許多社會差異的教會肢體,他們與我們一樣是基督寶血所買贖、是神所選召的兒女,是神家裡的親人,不是社會上的外人,那麼我們不會產生對他們有義務和責任的心;但若我們從上帝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我們就會有愛的意願和動力。
其次,彼此相愛是發自內裡的真誠,而不是表面和虛假得應付。表面的愛往往只留在口惠而非實質的關懷行動(雅各書2:15-16),虛假的愛往往是出於一種交易互換或是利用對方的關懷行動,但真實的愛就會效法天父和主耶穌的愛的行動,因此,一個生命真正重生的人必然會如此回應。
第三,彼此相愛所強調的,不只是愛的行動的深度,也是持續度。這是一種願意持續捨己的行動,而非條件式或是情非得已的行動,是視對方為神家親人而願意持續性的付出,是甘願盡己能的擺上(哥林多後書8:1-5),是從上帝的道所生發的行動,而非要凸顯自己的愛心去贏取別人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