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當猶大百姓遭遇蝗災旱災接連的重擊,面對神嚴厲的審判。在這接連的致命威脅下,先知約珥呼籲百姓要真誠地悔改歸向神,因為審判刑罰不是終點,也不是神最終的目的。因此,先知以鼓勵和安慰的口吻說:「耶和華說:雖然如此」,這話就意味著現今雖然遭逢這極大的悲慘,但還有挽救的希望,只要他們懷著「禁食、哭泣、悲哀」真正悔改的態度,全心一意的重新面向神,是以「撕裂心腸」那樣地調整錯誤的心態來改變對神的態度,而不是只「撕裂衣服」的表面悔罪,因為神看重的是憂傷痛悔的心(詩篇51:17)。如此的悔改必蒙神眷佑,因為祂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出埃及記34:6-7民數記14:18)的上帝,祂願施恩憐憫,能改變嚴厲懲罰的心意(2:12-13)。有誰知道祂回轉而後悔呢(原文直譯,和合本譯作「或者祂轉意後悔」)?因為神施恩與審判都是祂的自由與主權,無人可批判或論定。在神的恩典和憐憫下,或許祂會「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素祭和奠祭」,就是重新得糧食,使中斷了的獻祭得以恢復(1:9, 13)。
因此,先知呼籲百姓要預備悔改,就是要:①「吹角」;先前的吹角是發出警報,警戒眾人趕快逃脫或應戰,但此回是好似節期的宣告,要招聚眾人來守禮儀,再以禁食與嚴肅會表明切實悔改的心跡;現在逃避的不是耶和華,而是逃向耶和華,以祂為避難所,為保障。②「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要招聚眾百姓從年老的到嬰孩,連那新婚的人都要止住新婚的喜樂,一起自潔預備。③殿中的祭司要在聖殿的內院(「廊子和祭壇中間」,就是平時他們代表百姓獻上燔祭之處)獻上悔罪的祭,為民求神施憐憫,呼求神使他們不再成為列國的笑談(和合本譯作「列邦管轄他們」),不要讓他們遭難,使列邦嘲諷他們所信的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2:17)。
接著,先知以轉捩的語氣宣告「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祂的百姓。」神的態度改變,整個土地就恢復生機。當以色列人離開神去敬拜別神時,神就「嫉妒」而熱切的懲罰他們。反之,當以色列人回到神面前,神也熱切的要賜福給他們,不容許仇敵質疑神的存在。耶和華應允他們的哀求,答覆祂的百姓的希望。神賜給他們五穀、新酒和油,正為補充第一章描述災害所匱乏的。祂使人們吃得飽足,不再有糧食斷絕的現象。他們不再受列國的羞辱,因為那是他們以往的困苦。耶和華要「使北方來的軍隊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乾旱荒廢之地」。以色列西面為大海,東面為沙漠,自古以來,外敵的侵入多從北邊或南邊來,此處比喻蝗蟲有若亞述、巴比倫自北面而來的軍隊,神將它們趕走;有的去沙漠(即「乾旱荒廢之地」),有的去海裡;因神行了大而可畏的事(和合本的「他們所行的大惡」原文直譯為「他行了大事」),祂把所有的仇敵都擊殺了,那堆在地上的敵軍屍體(死蝗蟲),散發薰天的臭氣。
這段信息讓我們看見上帝最終的願望,不是懲罰祂的子民,而是要恢復他們。祂應許恢復新酒、五穀和油給他們,祂答應不再使他們成為各國間的蔑視對象;此外,祂也應許要擊潰他們的仇敵。神這般的作為是基於祂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的神,而不是人悔改的行動使神必須如此做。然而,雖然真誠的悔改不是我們可以領受神恩惠憐憫的關鍵因素,但卻是必須的要件。在今天飽受環境壓力撞擊的世代,神的百姓常會面對生活中的各樣抉擇,在其中我們都要面臨是否要與神同行?是否認同聖經的教導?不少時候,我們可能會因害怕現實的壓力而屈從世界的要求、或是被世界的利益所誘惑而放棄跟隨主;當心中的聖靈發出警示或勸告,我們可能良心被刺痛一下,或是因此而痛哭流涕,但不久後又回到原處。這只不過是「撕裂衣服」的懺悔,而不是發自內裡「撕裂心腸」的悔罪。正如有個故事說到一位不道德行為舉世聞名的商人曾經告訴馬可‧吐溫,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聖地朝聖。他說:「在我死之前,我希望能爬上西乃山,並在山頂大聲朗讀十誡。」馬可‧吐溫對商人的話不以為然,他回復商人說:「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您可以留在波士頓的家中並遵守它們。」因此,我們當曉得禁食之類的宗教活動雖然可以具有很大的價值,但是它們絕不是真正的悔改的替代品。就上帝而言,這種外在形式的儀式並不像內心的態度那麼重要。上帝向祂的百姓挑戰,說:「獻出你的心,而不是你的衣服」(約珥書2:13)。我們都需時刻自省也當立即悔改,但真正的悔改不是專心遵守某些的儀式或規條,而是建立在關係的修復。那些悔改轉向上帝的人,他們寬恕的訴求不是基於自己的表現,而是基於上帝的屬性。在約珥書2:13中,先知給了我們五個可以「安心」的理由:祂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的神。基於這理由,讓我們如果落在罪中時,當記得要進入真誠的悔改來期盼神施恩恤,引導我們重回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