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以斯拉記3:1-6
《讀經》
3:1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3:2約薩達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上帝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
3:3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
3:4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
3:5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
3:6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經文釋義》
在巴比倫王尼布甲撒拆掉第一聖殿之後,的原址只有荒涼;在以斯拉記3:3說明被擄回歸的猶太人懼怕鄰國的民,因為他們已離開了原址最少有七十年之久,家鄉故土被鄰國的民所控制,就算他們得到波斯王古列允許,但卻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及經濟都比不鄰國的人民。
面對原文「懼怕」這字,就好像我們現在形容伊斯蘭國的一樣有「懼怕」的感覺,同樣,當時所羅巴伯面對鄰國民也有這種的感覺。不過,他們沒因此而停留在「懼怕」當中,他們立定心志重建已破壞很久的燔祭壇,這其實是一件在當下政治非常不正確的事,因為重建敬拜的祭壇在當時的社會看來,不是一件純粹宗教的行為,而是同樣是一種政治及軍事性的行為,因為任何一個宗教聖殿的中心,也同樣都必須是政治及軍事的中心,別人會問:到底這班人重建祭壇,會否有別的政治及軍事動機?不過他們似乎沒有太多考慮,因為他們回歸只有一個目的:重建祭壇,就算他們的行動被人解釋為有政治及軍事的意義,他們也不可以因此而停止,為何他們有這樣的信心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經文當中一個重複出現的希伯來文介詞「像」(as)或「根據」。
以斯拉記3:1說明他們聚集「像」一人,以斯拉記3:2說明他們獻上燔祭是「根據」律法書(torah),以斯拉記3:4說明他們守住棚節是「根據」律法書所寫的,這樣「根據」律法的做法,成為他們「像」一人的根本,他們「像」一人的合一來自「根據」古老的律法,他們沒有別的信仰,只有古老的律法,成為他們在政治多變的環境中的依據。
--
《信息分享》
所羅巴伯所率領的歸回者,同心合一是他們能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去執行神的託付的關鍵因素,而他們能同心合一,不僅是基於他們懷著共同的召命,更是根植於相同的信仰基礎上,就是律法的教導。因此對今天的教會來說,我們一則無法單獨去面對時代環境的挑戰,我們必須同心合一,才能站立得住世界的攻擊,也才能一起承擔並面對神在這世代託付我們轉化世界的使命。面對共同仇敵的攻擊,我們需要合一。
承擔共同轉化城市國家與世界的託付,我們也需要合一。而促進合一的真正基礎,不只是建立在共同的負擔或興趣、或所面對共有的問題,而是基於共同所宣認的聖經真理。例如在真理中,我們明白基督身體的關係,是教會彼此關係互動的依據;我們也曉得以弗所書所指出的七個「一」,是我們彼此聯結和相屬的依據。讓我們一起在多變又深具挑戰的世代,一起高舉真理的旌旗,一同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