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書7:1-6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阿摩司書7:1-6

《導論》

阿摩司書第七章開始了書卷的第四個主要部分,其中包含五個異象(7:1-9:10)。雖然對這部分的結構有不同的理解,但五個願景構成了其信息的核心:⑴蝗蟲(7:1-3);⑵火(7:4-6);⑶鉛垂線(7:7-9);⑷一筐夏果(8:1-3);⑸支柱(9:1)

在五個異象中,插進一段在伯特利神殿發生的衝突事件(7:10-17)。在前兩個異象,它們的結構相同:⑴引述的公式(「主耶和華指示我一件事」);⑵異象的描述;⑶先知的代求;⑷上帝的決定(「耶和華就後悔說:『這災可以免了。』」)



《經文釋義》

7:1-3蝗蟲之災的異象

上帝讓阿摩司「看到」未來,讓先知明白以色列未來的願景是負面的,充滿了損失和毀滅。於是先知看到上帝使一大群蝗蟲出現,數目龐大到可以吃盡那地的一切青物。特別蝗蟲出現的時間,是在割菜之後(這可能是用來餵王馬匹的草,參列王紀上4:26-28),新的苗剛發芽生長之時。這意味著王室的需要已經滿足,但一般百姓則要面臨大災難。如果蝗蟲提早些時候來臨,那時菜苗尚未發芽,百姓的損失不大;又若是牠們晚些時候來,種植已長成雖被吃掉許多,或許不會都被吃盡。

面臨此景,讓阿摩司對那些將陷入絕望困境的百姓動了憐憫心,因此他就向神呼求憐憫。在此,阿摩司基於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關係,他行使了代禱的盟約特權。他知道上帝的恆忍、寬容和願意赦免人的本性,如同當日摩西為造金牛犢的百姓代求的事件一樣(出埃及記34:6),但先知沒有像摩西那樣提出各樣的理由來說服神(出埃及記32:11-14),他只像一位哀悼者在向神祈求。儘管上帝的赦免通常要求人首先要悔改,就是要先認罪,神才赦免;但此刻的以色列仍硬心抵擋,阿摩司卻大膽地呼求神先赦免,因此先知這代求是一個不配得之恩典的代求。

先知想到這災首先波及的是廣大基層百姓,那些人是弱小無依的,像神像來所關心的孤兒寡婦一樣。因此,先知向神哀求說:「主耶和華啊,求祢赦免;因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7:2)此處的「微弱」是一個有趣的詞,它具有年輕或微不足道的語義範圍,以及指大小;因此大範圍的飢荒或乾旱將完全消滅以色列的人口。我們若回顧上一章以色列吹噓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先知在此的請求似乎有點諷刺。

耶和華尊重那忠實的傳講者,祂聆聽、思考並回應。雖然先前阿摩司是耶和華的檢察官,因為他控告他們的罪並宣布了他們的審判,但現在阿摩司代表以色列懇求耶和華憐憫,而不是起訴他們,先知調解了耶和華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因著先知的代求,上帝在尚未降災開始,就無條件地終止這行動。

在此,上帝「後悔」(7:3,6)這詞,希伯來語的基本意思是「回心轉意」;舊約中,它用來描述上帝對大洪水時代罪惡的悲痛(創世記6:6-7)、摩西的代禱使上帝調整為以色列所定的結局(出埃及記32:14;另參約拿書4:2)、耶和華會憐憫以色列(申命記32:36)、耶和華改變摧毀耶路撒冷的意圖(歷代志上21:15)、上帝不會改變祂已做出的決定(撒母耳記上15:11;以西結書24:14);由此可見,這詞的性質和意義是依據它的上下文來決定。

在先知的哀求中,上帝將這蝗蟲之災免除了,祂宣布先知所看到的不會發生,以色列的未將與祂向阿摩司所展示的不同;因此,未來在某種意義上是敞開的,因為上帝向阿摩司展示了祂審判以色列的可能方式,但先知的代禱使上帝選擇了不同的行動。

7:4-6關於大火的異象

上帝讓阿摩司看到足以滅絕洋海和陸地的大火來襲,這場神降下的大火,可能的景象是巨型火山爆發;在阿摩司的時代,幾乎所有東西都是由可以燃的材料製成的,不受控制的大火可能會席捲大地並摧毀一切。不管大火因屬何型態的成因,先知哀求神在大火毀滅以色列之前,把它止住。

先知基於與前一個異象相同的理由哀求神:「主耶和華啊,求祢止息;因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7:5)阿摩司知道沒有人可以在上帝的憤怒攻擊下存活,他再次求主不要以這種方式毀滅以色列,上帝再一次回答說:「這也不會發生。」上帝讓以色列人有機會,好在祂降下刑罰前回應祂。可見,上帝是長久忍耐、又有極大寬容,祂一再施恩與那不配得恩典的人。


--
《信息分享》

就阿摩司和今天我們有限的視角來看,上帝會傾聽,並且祂可能會回心轉意(改變)。異象不是決定性的,而是一種敞開的可能性。上帝向阿摩司展示了以色列的未來,但因著先知的代禱,隨後耶和華改變了原先的未來行動。

這兩個異象提醒我們,無論我們關於神性的理論是什麼,我們都當像阿摩司那樣為著周遭的世界來祈禱。我們代禱,希望上帝會傾聽並回應我們的祈求。我們在禱告中提出我們的理由,並將它交給上帝,相信上帝會在任何發生的事情中實現祂神聖的目的。

有時我們會問說:「上帝不總是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嗎?我們不應該簡單地祈禱『願祢的旨意成全』並接受任何發生的事情嗎?」這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這兩個異象卻向我們表明祈禱(代禱)是具有意義和能力的,它可以改變上帝的想法,因為祂的憐憫原本向審判誇勝(雅各書2:13)。

我們當知道,我們受造是要來祝福世界(創世記1:26-28),神要我們與祂在其中同工。我們可以看見祂選召亞伯拉罕的目的(創世記12:1-3),祂也事先將滅絕所多瑪的計畫告訴亞伯拉罕,好讓亞伯拉罕可以為這城代求(創世記18:20-33)。同樣,今天與神立約的我們,就像亞伯拉罕、摩西、阿摩司一樣,上帝選召我們與祂一同來治理這世界,祂願意聆聽我們出於憐憫的代禱心聲,作為祂行動前的思考和抉擇,怪不得新約的雅各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書5:16)

因此,我們當知道祈禱是歷史前進的方式之一,這是我們與上帝一起創造未來的方式之一,因為當我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恢復按著上帝的形象被創造)之時,這是上帝賦予我們的特權和榮耀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千萬別輕忽神所賜給我們代禱的職事。

另外,從上帝可以改變刑罰的項目來思想,我們就某個意義來說,上帝並沒有完全放棄對以色列的懲罰,而是放棄了蝗蟲和火的毀滅;也就是上帝並沒有改變祂對以色列犯罪將受到懲罰這一事實的看法,可見祂已經改變了如何去做的想法。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些異象不會實現,為什麼在此還要提出這些異象?一個答案可能是:上帝希望展示祂可以為以色列帶來懲罰的多種方式,如果以色列還不願意抓住機會悔改。

這實在提醒著我們,別讓自己走進像以色列被毀的路徑,就是活在當下尚是安穩生活的罪中,卻不自知、或是無視上帝多方的警戒,那麼上帝的刑罰必然落下,這是歷史斑斑可考的事實。及早悔改,永遠是為自己開啟一條存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