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52:13-53:12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以賽亞書52:13-53:12

以賽亞書52:13-53:12是本卷書中的第四首也是最後一首「僕人之歌」(另見以賽亞書42:1-449:1-650:4-7)。

在本段將耶和華的「膀臂」(50:2;51:5,952:10)顯露得更完全。上帝拯救以色列和世人的膀臂,並非像世人以為的得勝英雄樣貌,而是以卑微受苦僕人的形象出現,這位順命的完美僕人應當是以色列原本該有的樣式。

本段詩歌共分為五段,每段由三節經文組成:
⑴引言(52:13-15)
⑵描寫僕人遭厭棄(53:1-3)
⑶僕人擔當我們的罪孽和過犯(53:4-6)
⑷僕人擔當眾罪的後果(53:7-9)
⑸啟示僕人這樣做具有替人贖罪的性質(53:10-12)



52:13-15詩歌一開始採得勝的語氣,有些譯本在起頭有「看哪!我的僕人」這詞(和合本略去),表明這是一個新段落的開始
一開始就提及這位僕人「行事必有智慧(或譯:行事通達)」,也就是以一種能夠獲得成功的方式來行動,僕人知道正確的事,也行正確的事,目的是為了成就他蒙召的旨意,無論中間會遇上何種挫折,他都知道他必不失敗;因著他成功地完成使命,他必被「高舉上升」(這詞在以賽亞書出現四次,其他三次〜6:1、33:10、57:15〜都是用來形容神),且成為「至高」(這詞也是用來形容神);這僕人顯然不是指以色列國或她的某個先知,而是指向彌賽亞耶穌(腓立比書2:5-11)

52:14-15是描述列國必因看見神的僕人而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他們從未對此情形有任何預備,也顛覆他們對成功英雄人物的觀點,他們很難理解和接受這位無論外型或背景都不體面的僕人,他竟會是上帝大能的膀臂。他們也震驚這位前來征服列國的,竟前來撒下一些液體(可能是血或聖水?)在許多國民身上,藉此潔淨他們,使列國君王驚訝得啞口無言;這位為他們帶來公理的僕人,因他藉著自己所受的傷害和凌辱來成就這事,這是他們從未聽見和看見的,但如今卻要親身經歷。

53:1-3先知用「我們」來指以色列聽見上帝臂膀用這方式顯露
看到這啟示,卻拒絕相信這消息(53:1)。他們不相信的原因是:
⑴他是以沉默謙遜的姿態進場;他登場既不像一棵高大的香柏木或是盛開的果樹,而是像一般從樹根上冒出的嫩芽,在乾地為生存搏鬥,能否長大都還是未知數(53:2a)
⑵他沒有出色的外貌或魅力可以吸引群眾,他的面貌平凡無奇,他從人群中走過如同路人甲,他怎會是世人的救贖主呢(53:2b)
⑶他被厭棄是因為他背負世人的痛苦和憂患,因為這些遭遇是顯出人的脆弱,是人想逃避的,因此人看僕人自身充滿這些問題,認為他不是一個贏家,是失敗者;既是如此,他怎能拯救那些失敗的人呢(53:3)

53:4-6提及僕人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他受苦不是因他自己的過犯,事實上是因「我們」的罪造成的,結果卻是使「我們」得醫治
雖然以色列被擄受苦,但這是因他們自己的罪所必須承受的,因此他們的受苦是沒有辦法處理罪的問題。不過,這位僕人不是因自己有罪受苦,而是因罪人的罪受苦,因此他的受苦具有贖罪的功效,能解決人因罪與神疏離的問題,使人恢復與神的相交(利未記17:11;約翰福音1:29;希伯來書9:22)

儘管「我們」不肯定他、甚至拒絕他,受苦的是他,但犯罪的是「我們」,我們竟以為他的受苦是罪有應得的,其實罪有應得的應當是「我們」(53:4)。他的被刺透,是因我們的過犯,被壓傷是因我們的彎曲,這些都表明神如何嚴肅地對待我們的過犯和彎曲;他替代的結果,使我們當失去完整關係和福分的,卻得恢復關係和享富足,當受鞭傷的,卻得醫治(55:5)

接著,先知以牧人與羊群為喻,傳達他與「我們」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歸在他身上的事實;我們像羊一樣,容易因著下一片草叢就走失,受到驚訝或威脅時,也往往失去方向往四面逃竄,我們如羊不太在乎選擇的結果,也無力去應對這結果,這些結果都歸在這位僕人的牧羊人身上(53:6)

53:7-9描述僕人的無罪和順服,以及他所遭受的不公義對待
此處是將僕人從牧人的角色換置為羊,他不像以色列和世人是容易迷失的羊,而是像一隻順服的羊,在人的身上看到的是羊的負面特質,而在他的身上的卻是羊的正面本性。這位僕人不是無情命運轉盤下的受害者,而是甘願為罪人承受這一切的卑微和受欺壓,先知用獻祭的羊羔為喻,僕人如同羊羔知道被牽去是要面臨宰殺的命運,卻沒有採取任何抗拒的行動,又如同被剪毛的母羊也沒有採取抵抗的行動(53:7)

53:8-9進一步強調僕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不是因自己的過犯像以色列因悖逆被帶走,而是因他們的過犯而「受欺壓和審判」,但人以為他是受神所咒詛的,以致生命被剪除而斷絕後裔,有誰會想到僕人受這不公平對待的用意呢?僕人不僅口中沒有辯護和自義的話,也沒有詭詐,這是一種在任何處境中,不說的能力和說真話的能力;儘管他的無辜和他的公義一樣令人費解,人還是惡待他到底要,將他與惡人同埋來最後羞辱他,就是將他與那些靠強暴、詭詐手段致富的財主(5:8),同葬一處。

53:10-12進一步說明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在僕人身上,這絕非偶然,而是出於神的意旨
53:10以令人驚訝和費解的語句出現,「耶和華卻定意(或譯:喜悅)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人的罪是人無力償還的,但若不償還,人就永遠無法與神恢復真正永續的關係,神為成全這事,就讓祂的僕人承受不該他承擔的痛苦和羞辱,來完成祂與世人和好的旨意。當神使他為罪作挽回罪祭時,他的受苦卻是產生許多生命,他不但不是沒有兒女,反倒要在世上有各族的兒女,他以自身為祭獻上,就成就了神榮耀的旨意(約翰福音17:4)

53:11繼續說明僕人獻祭的結果;首先,從僕人的視野來看,當他以自己為祭獻上,蒙神悅納時,他的反應與那些順利完成辛苦工作的人一樣,看見勞苦的付出,結局是幸福的,就心滿意足;其次,罪人因他的作為要被稱為義,這種歸回故土所不能達成的、也是獻祭制度無法完全有效的(利未記1-11),與神有交通團契,藉著他就成為實際。既因如此,53:12就以戰爭凱旋的畫面為喻,提到神就將得勝的冠冕和擄物賜給僕人,因為他是順服的,甘願被列在悖逆人中死去,被當作悖逆受罰的罪人看待,如此他就能擔當他們的刑罰,並為他們代求。



這篇我們熟悉也常引用的僕人之歌,它豐富的信息是我們無法道盡的,不過,至少它可有兩方面對我們的提醒:

首先,榮耀與羞辱、成功與失敗的弔詭,帶給我們正確的受苦觀。人們在痛苦中看到任何好處是不自然的;相反,人類對它踉蹌,認為這是一場悲劇,是進步的阻礙,是要避免的命運。但對於基督徒來說,聖經對受苦者和受苦的看法截然不同。為上帝的旨意所受的苦楚將導致榮耀,這與世界的觀點格格不入。在神面前的成功,在世人眼裡往往是失敗。

總之,我們可以從聖經中,明白基督徒受苦是有神的旨意;但那不是世人流行的教導;也不是我們想記住或珍視的真理。我們往往討厭痛苦並試圖避免它;然而,我們的主說世人恨祂,如果世人恨祂,也會恨我們,因我們的信仰價值觀與他們不同。保羅也說,凡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人都會受逼迫(提摩太後書3:12)。彼得進一步解釋說,基督的死是我們的榜樣,基督為我們受苦,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榜樣,讓我們跟隨祂的腳步(彼得前書2:19-23)。事實上,我們的主通過祂所受的苦難學會了順從(希伯來書5:8);如果上帝的兒子是這樣,那對我們更是如此?

在聖經中我們常看到,上帝面前的成功,可能不包括世人所知名利、健康和幸福。那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知道上帝的旨意並不計代價付諸行動。僕人知道在上帝的計劃中受苦是通往榮耀的道路。可見事實上,苦難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提醒我們因順服神而面臨的困境時,不要懼怕也不要妥協,而要堅持到底,這就是成功和榮耀。

其次,人的公義是罪有應得,但神的公義卻是義的代替不義的;人不知自己是不義的罪人,而以自己眼中以為公義的方式對待罪人,要顯明人的公義;但公義的神卻讓無罪的義樸擔待世人的罪孽,來顯明祂的公義與慈愛。人們爭辯說,替代的痛苦是不公正的。然而,他們忘記了,我們常常受苦,因為我們自己並不無辜。我們分享世界上痛苦的原因,這就是公義;但是為服事上帝而受苦是愛的表現。受苦僕人的痛苦不僅是替代性的,而且是自願的。當無辜者願意為他人承擔責任時,人類的經驗感覺它已經找到了最高和最神聖的愛。

薩爾瓦多大主教奧斯卡‧羅梅洛 (Oscar Romero) 曾經佈道,以紀念因組織貧困農民而被薩爾瓦多士兵殺害的薩爾瓦多神父魯蒂里奧‧格蘭德 (Rutilio Grande)。當天的舊約經文是以賽亞書53章。羅梅洛告訴聚集在彌撒中的農民:「你們是神聖受害者的形象,『因我們的罪行而被刺穿』。」羅梅洛並沒有告訴農民他們或格蘭德,應得的痛苦,或者只是他們必須承受它們,或者痛苦本身就是救贖。相反,羅梅洛認識到,在他們遭受不公正和不應得的苦難時,上帝與他們同在。

今天我們繼續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壓迫和不公正的世界。有許多人常常被我們這些有特權和手段去別處看的人所忽視,他們背負著許多人的罪孽,不可磨滅地刻在他們的身體裡。冠狀病毒大流行、美國黑人被謀殺後的種族正義運動,以及美國國會大廈的白人至上主義騷亂,都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了我們周圍存在的不公義。

當我們默想耶穌受難日遭受的可怕虐待和羅馬批准的謀殺時,願我們都能努力在今天被忽視的受害者身上認出主耶穌受苦的形象,願我們像以賽亞書53:4-6所說的一樣,認識到我們的自己的罪責,並對上帝「將好消息帶給窮人」的使命充滿熱情(以賽亞書61:1;路加福音4:18-19)。

最後再說,主今天可能呼召我們受苦,甚至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死亡。如果這應該是祂的意旨,那麼我們就必須努力受苦,死得安穩。對我們來說,遵行祂的旨意,取悅祂,遠比過上舒適無憂的生活重要得多。如果我們已經學會在苦難中,看到上帝的旨意,在替代的苦難中,看到上帝最神聖的服事;如果謙遜、忍耐和自我犧牲已經成為我們靈性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基督的榜樣。順服神的旨意,犧牲自己,是我們最難做的事;無怨無悔地接受苦難和死亡,需要一種活潑的信仰,將苦難和死亡視為榮耀的前奏。但如果我們順服神的旨意,為他人犧牲自己、或為建立他人的信心,那麼我們就會在這個世界上活出基督的愛,並取悅我們的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