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以賽亞書40:12-31
在以賽亞書40:1-11處理的是針對被擄的百姓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這是關乎神意願的問題:神是否想要拯救我們?祂是否因我們不斷犯罪,就丟棄我們了?
而在40:12-26所處理的第二個問題,是關乎神行動能力的問題:神有能力拯救祂的百姓嗎?
先知在此鋪陳這些信息時,他以提問的方式來強調:上帝是創造主(40:12-14, 21-22),是萬民的主宰、萬王之王(40:15-17, 23-24);然後,祂以修辭手法來邀請人做出比較(40:18, 25);最後,他斷言上帝是超越是人所拜的一切神明(40:19-20, 26),因此,祂有能力做任何祂想做的事。
本段落可分為40:12-20、40:21-26,然後,40:27-31是總結。
先知在40:12-14用一連串的反問句,斷言上帝是獨一無二的真神,祂是唯一的創造主,是超越自然界並不屬於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這與世人認為宇宙的神靈用不同方式向不同文化彰顯自己的神觀,是截然不同的。40:12透過用小度量器具來量測諸水與蒼天、秤稱山嶺與岡陵,強調比起受造的世界,神是無比的偉大。因此,先知接續問說,如果我們尚且不能丈量這個受造世界,又如何能夠測度神呢?有誰能夠準確測度神的心,因而可以告訴祂當如何行呢?(40:13)因此,祂需要與誰商議、徵詢誰的意見,來決定行動呢?祂需要誰來指教祂如何正確地管理各樣事物,使之有合宜的秩序呢?(40:14)
接著,先知在40:15-17,用「看哪」將對比視角由宇宙的範疇移到歷史的範疇
40:15用兩個隱喻強化萬民的微不足道,如同「水桶的一滴、天平上的微塵」,而上帝卻能「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也正是如此,先知繼續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上帝那種無法想像的偉大與配得萬民敬拜;他以黎巴嫩的微小,來表示全世界與神相比時顯出的渺小;神是如此的偉大,以致黎巴嫩遼闊的香柏樹林,都不足夠提供夠用的木材來焚燒獻給祂所當得的祭物,那些森林裡大量的動物,也不足夠用做供獻的祭牲(40:16)。因此,萬民怎能夠與神站在同一個存在的平面上呢?先知以誇張的手法倡言,若有一個空間是可容納神存在,就再也沒有額外的空間可以容下萬民,以至於萬民看起來是不存在一樣(40:17)。
40:18既是如此,這位創造並維護世界的主宰,是萬民在祂面前如同虛無的,那麼有誰能代表祂?在他所造之物中,有甚麼可以用來代表祂呢?
對先知來說,選擇鑄造偶像來代表創造主是極為愚蠢的行徑,這是人試圖將上帝變為我們受造世界中的一部分,從而使祂受到我們私慾的支配。
因此,先知在40:19-20,極力地挖苦嘲諷那些企圖用屬地的材料來造神明的愚蠢做法
他描述匠人鑄造偶像的過程:選擇木料、尋找能鑄造的巧匠、將偶像安置在一個持久耐用的底座。但這受造的神像都不能確信自己是否可以經久耐用,而這位獨自創造萬有也無需謀士的上帝,豈能由祂所造的人類巧匠用祂所造的材料來打造出祂的形象嗎?
接續40:12-20訴諸神的超越性,先知在40:21-26重複這主題
他論及:上帝超越自然界(40:21-22)與人類的歷史(40:23-24)、邀請來做出比較(40:25),以及以天上萬象做比較(40:26)。
在40:21以連續四個反問為開始,表明創造天地之主的超越性原是人所知道的,但他們卻拒絕這真理。先知描述上帝的超越性,說到祂的寶座坐在穹蒼之上,祂是創造世界,但不屬於世界的一部分;雖然地上的萬民常常認為自己很龐大,但以上帝的視角看來,他們只過過像蝗蟲那樣微小;至於人所看為浩瀚的穹蒼,在上帝的眼中,如同是幔子那樣輕薄的帳棚,是祂為他們展開來作為他們的庇護所(40:22)。
接著,先知的視角轉到地上歷史,論及這些由人委以重任之有權勢的人,他們與神的權柄相比,他們也如同不存在一樣,是無法與祂相提並論的(40:23)。先知也用嘲諷的語調說,他們無法在神面前站立,如同新栽植物經不起沙漠熱風一吹,又如碎稭經不住旋風一吹,都如同沒有存在過一樣(40:24)。顯然,先知在對被擄的百姓說,強大的巴比倫在神面前如同無有。
因此,上帝向世人挑戰說:「你們將誰比我,叫他與我相等呢?」(40:25)上帝特用人以為能支配人命運的星象來與祂做比較,祂說星宿是祂所造的,它們的運行是由祂吩咐,如同羊聽牧人的聲音、士兵聽命於將軍,人們豈可將這樣的受造物與祂相提並論呢?對祂而言,人認為不可數盡的星宿,祂都可以數點它們,甚至知道每一個星宿的名字,當祂唱名時,它們不敢缺席;因此,祂的權能豈是它們可以比擬的呢?(40:26)
最後,在40:27-31,先知總結本章的論述
他描繪被擄百姓的心境,這與神立約的雅各,他們被神視為鍾愛的兒子,他們很難想像神會忘記他們,因此他們一直在訴說,神看不見他們,神也不關心他們的冤屈(40:27)。然而事實是,神不僅知道以色列在過去所行的罪惡道路,更曉得祂為他們的將來所計畫那可喜悅的道路,沒有任何事可以遮掩這位全知的上帝的眼目,尤其是以色列人的道路。
以色列也在質疑,神為何使用凶暴的巴比倫人來刑罰他們?為何到目前還不刑罰巴比倫來替他們伸冤?這種心態,就好像別人直闖紅燈,警察不理,卻是抓我這紅燈右轉的人,真是不公平。被擄的以色列人看見神的行動遲緩時,就在質疑是否神不願意有所作為,或是祂沒有能力採取行動?
先知對以色列問話的回應,是用「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這兩個先前用過的反問開始(40:21,28),先知強調因為他們的上帝耶和華是永活的創造主,祂的力量不致疲倦,祂的智慧也無法測量,祂可以照著自己的時間,做祂想做的任何事。
在他們看來的遲延,並不代表祂缺乏意識或是沒有能力。受造物的特點就是會精疲力竭,但神不屬受造物的範疇,祂的計畫未必要按著受造物的方式來顯露。因此,神不但自己不會日漸衰微,祂更是加添力量給那些疲乏軟弱的人(40:29),誠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2:9所說,惟有那些認識並承認自己軟弱的人,才能夠得著神的這種賜予。
縱使世上最活潑有力的人,他們都要受肉身的限制,最終都會精力耗盡,他們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也都會面臨死亡和難免軟弱跌倒。如果他們會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比他們微弱的人呢?(40:30)但神是不受限制的,是滿有智慧恩慈的,祂將充沛的力量加給地上軟弱的人,只要他們願意「等候祂」(40:31a)。
等候上帝,就是要完全的倚靠祂,並且願意由祂來決定所等候的期限。這是承認自己是軟弱無助的,也是別無倚靠的,除非上帝起來採取行動,而且也在宣告相信祂終必會為我們採取行動。這般等候上帝的人,必能得著上帝所賜的新力量來替換他們已經耗盡的力量(40:31a)。先知以鷹上騰飛翔,以及人的奔跑與行走的圖像,來表達人領受神所賜更新的力量是源源不絕的又穩步前行的(40:31b)。顯然倚靠神的供應,是一個全面的過程,而不是一次爆發的興奮之舉。
這段先知回應被擄百姓的安慰信息,正也是對今天所有落在困境而感覺神似乎缺席的人來說的。陷在困境中,特別是時間長的,往往會讓我們滋生疑惑:神還在嗎?祂為何使我們遭遇這事?是否祂要丟棄我們?祂是否有能力幫助我們?然而,先知的視角要引導我們從困境中,發現一條亮光之路;那就是:
第一,神與我們立約,祂是信實守約的;即使我們失信,祂依然是信實的。祂沒有丟棄我們,即使我們闖了大禍,就是陷在罪中,祂也不放棄我們,而是有計畫和目的地讓我們處在艱難中,讓我們被煉淨,在祂的時候滿足時,就必採取介入的行動。
其次,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我們所信的神是誰?祂是怎樣超越的一位?這樣,我們才不會與驕傲為伴、把自己的「想要」當作神、或者以世上可誇之人或事物為倚靠的對象,才能真確地以祂為神,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與滿足都在於祂。
第三,知道神是誰,就知道如何信靠祂並等候祂的作為,以至於在各樣處境中,都能安息、不會躁動不安;因此,這是一種在每時每事上都信靠神的生活方式,不是只在某些狀況下的信心之舉,也是相信祂必來做成祂在我們身上所成就的工,而安靜等候祂採取祂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