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13:1-22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以賽亞書13:1-22

耶路撒冷只有倚靠永活的耶和華,她才是神聖不可侵犯,如果她將信靠的對象放在別處,就必遭毀滅。在以賽亞書7-12章和36-39章都指明這同樣的要點。因此,亞哈斯信靠亞述,便注定毀滅的結局;而希西家信靠神,亞述便被摧毀。

在這兩大段落之間的13-35章,就在強調以色列的神是列邦萬民的主:
(1)13-23章,列邦的命運在上帝的手中
(2)24-27章,唯有上帝是歷史舞台上的獨一主宰,任何強大國家都不是
(3)28-33章,信靠列邦卻不信靠上帝,是可怕的愚蠢
(4)34-35章,信靠列邦導致荒涼,但信靠神引向樂園

13-23章起始的13-14章,與其說是對歷史上的巴比倫的攻擊,倒不如說是攻擊巴比倫所象徵的人類自誇的榮耀;先知捨當前的強國亞述的尼尼微而採取巴比倫,是因連亞述都認為巴比倫的文明高於尼尼微。同樣,單元的結尾對推羅的神諭,暗示所攻擊的不只是歷史上的推羅,而是責罰一直支撐人類財富與榮耀的商業版圖擴展。巴比倫位於猶大的東方,而推羅是臨地中海的西邊,它們都象徵一切人類驕傲與成就,但這不信神的象徵都將受神的審判。

在13-23章的發展脈絡是:
(1)13:1-14:27,審判東方權勢巴比倫所象徵的驕傲
(2)14:28-17:6,審判威脅猶大的周邊國家,因猶大尋求與她們結盟來對抗巴比倫
(3)17:7-18:7,重申需要倚靠神,以及不信靠神的結果
(4)19:1-20:6,審判猶大受誘要去信靠的埃及
(5)21:1-17,審判迦勒底人及其聯盟,她們呼籲反抗亞述
(6)22:1-25,審判盲目的猶大
(7)23:1-18,審判西方權勢推羅所象徵的驕傲

在13-14章的段落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1)13:1-18,神要毀滅人的驕傲
(2)13:19-22,巴比倫的毀滅
(3)14:1-23,巴比倫王的衰敗
(4)14:24-27,上帝對亞述的計畫

13:1先知以對巴比倫的神諭為開始,這神諭起始於一幅作戰的畫面
軍隊被召聚來進入尊貴的門,這大軍的功用在推倒驕傲的人,他們不是普通的軍隊,而是被神所呼召聚集來的,為要執行祂的審判,並因祂被高舉而歡呼(13:2-3)

13:4-5所呈現的是滿山遍野的軍隊對峙
這不是一場小規模的衝突,而是來自全地的軍隊已越過高山的屏障要做最後的攻擊,他們是神的工具;因此,若是信靠軍隊而非萬軍之主耶和華,將會是多麼愚蠢。

13:6-18論及主的日子臨近驕傲的人
本段以「哀號」為開幕序曲,來描述主的日子來臨時的恐怖場景。這個日子是人類自誇的力量消失的日子,一切受造物自身必顫抖,人類那違逆神的兇殘敗壞能力盡被釋放出來。人類被神攻擊的直接後果是徹底的無能與無助,他們的勇氣消失,兵器從手中滑落(13:7),彼此在極度的悲傷與恐懼中對望,他們將認識到所信靠的一切都逝去了,他們慘白的羞愧臉面在神怒火光照下卻臉如火焰,是無法站立又極度的羞愧(13:8)。他們因著罪惡成為神攻擊的目標,只有「殘忍、忿恨、烈怒和荒涼」為他們存留(13:9)

主的日子來到的景象是:
⑴黑暗遮蔽大地,神所造的天體必不再發光,世界陷入可怕的黑暗,神從世上撤回祂的賜福,祂所造的「眾光」自然熄滅;在異教的偶像崇拜中,其核心的形象就是日月星辰各種天體,他們認為這些有超越人類的能力,於是他們藉著各樣的巫術來操控它們,以獲致自己的慾望需求(13:10)
⑵人的驕傲是神惱怒的直接原因,人類要自承這驕傲所引發的各樣罪惡反彈到自己身上,全地因人類而變得空虛荒涼,因為人類驕傲的累積終必導致個人與個人相爭、國家與國家相爭、群體與群體彼此侵奪(13:11-12)
⑶神必使祂所造的天地,不再按照祂所制定的定律和常軌運作(13:13)
⑷人類的驕傲被傾覆成為蠻荒狀態(13:14-18);這是一幅恐怖戰爭與戰後的慘景,這些逃亡者擠滿了道路,如同「被追趕的鹿」、「無人收聚的羊」,才意識到原有賴以為庇護的所在,只是虛空無用的,真正的庇護是在牠們原有的主人上帝那裏(13:14);那些追殺他們的軍隊肆意地殺害和劫掠他們(3:15),兇殘的軍隊違反人道地殘害他們的嬰孩和妻子,搶奪他們的產業(3:16),這些軍隊如同舐血的瑪代人,既不為金也不為銀,只為行冷酷毀滅而來(3:17-18)

3:19-22是先知在人類驕傲的暫時後果和其最終的後果之間作強烈的對比
巴比倫在主前第八世紀後期成為古代世界的櫥窗,她的出現,在文化、經濟上優於當時強大亞述的北部諸城,因而要求在政治上也獲得主權。因此,巴比倫是一個理想的形象,用來證明人類偉大的榮耀,在至高主面前是何等無用。顯然,先知在上帝的默示下,預知巴比倫終將興起,取代亞述,成為猶大最終的敵人。

然而,巴比倫作為列國的珠寶,最終被廢棄直到今日;這不是單只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因這事實同樣適用於亞述,正如適用於巴比倫一樣,也就是那座人類榮耀和成就的巴別塔,即不斷在擴張的都城,本身不會持久,終有一天她自身榮耀的重量必壓碎自己,成為荒涼一片。

因此,先知就用所多瑪和娥摩拉這古老的受審判之範例,來比方巴比倫的結局(3:19),她的荒涼可怕到連在極度艱困環境下都能生活的阿拉伯人,都無法在那裏生活(3:20),最後只淪為習慣居住在幽黑偏僻處的動物(也象徵不潔之物)出沒之處,原先華美的宮殿和堅固的保障,成為吃腐肉的豺狼野狗的住所(3:21-22)。這位驕傲的大能者,卻淪喪至如此不堪的地步。



古代巴比倫城是一個宏偉的地方,佔地100多英畝,周圍環繞著雙層防禦系統。歷史表明,城牆厚85英尺,長11英里,外牆約25英尺寬,並由65英尺高的塔樓守衛。有八個主要城門以巴比倫的各個城市命名。在這一切的中間是一座228英尺高的塔,被稱為巴比倫塔。這座寺廟的頂部矗立著一座廟宇,據說裡面有一尊重達52,000磅的純金雕像。以賽亞描述了這座城市如何因她的驕傲和不敬虔的偶像崇拜而被上帝傾覆。

其實,先知以賽亞所預見的巴比倫並不是世界舞台上的新人,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巴別塔,因此是傲慢的盛況和世界權力的恰當象徵,這是整個國家反抗上帝的特徵。在巴比倫成為世界強國之前,以賽亞就預言它會發光一段時間,但當它到來時它的毀滅將如此徹底,以至於這片土地將不再有人居住。

因此,對先知來說,巴比倫的故事就是所有反抗上帝的人類的故事。約翰•加爾文以在談到以賽亞書13章的真理時,說:「因此,每當我們看到城市的毀滅、國家的災難和王國的傾覆時,讓我們記住這些預言,以便我們可以在上帝的懲罰下謙卑,可以學習從他人的痛苦中汲取智慧,並可以祈禱減輕我們自己的悲傷。」


有多少巴比倫從最後一個巴比倫的灰燼中崛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認識掌管全地的上帝掌管著這一切歷史,祂最終會粉碎這一切。因此,當我們今天在思想以賽亞這默示時,我們當謹記:

第一,它強調只有上帝對地上任何權勢(國家、經濟體、城市與個人)的興衰有主權,暗示神的百姓不要相信與這些權勢結盟的保障,而是要將目光投向那位至高的上帝!

其次,人類不可能期待憑著自己的力量越多地製造各種事物,直到遍滿全地,而將神拒絕於外並公然地抗拒祂;當人如此行時,會發現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和搶奪來到,饑荒與瘟疫層出不窮,人的富足自豪被自己的驕傲貪婪所吃盡,這幅巴比倫的圖畫隨著今日全球化變得越來越鮮明,全地必充滿的是神的榮耀,而不是人類的榮耀。我們若學不會這個功課,上帝最終會逼使我們學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