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44:1-34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44:1-34

《經文釋義》

當我們閱讀第44章時,我們將見證雅各的弟兄們生命的轉變,這將涉及良心、悔改、擴大同情、代求、犧牲和替代,而所有這些都包裹在一種不斷增長的兄弟之愛中,這種愛也正傳講了基督。

過去約瑟曾受他哥哥們的嚴重傷害,因此,當他們在飢荒時期重逢時,他很關心哥哥們是否仍然是二十多年前他認識他們時的那種人。現今既然他的身份沒有暴露給他們,他們又沒有認出來,他就繼續瞞著他們,準備安排下一步對他們巨大的考驗。

於是約瑟在他兄弟們喝醉而沉睡時,吩咐管家做三件事(44:1-2):

⑴按他兄弟們各人所能攜帶的,把糧食裝滿在各人的袋裡。

⑵把各人的銀子放在「各人的口袋裡(原文譯作「各人的袋子的口」)」,也就是一打開袋子就看得見。

⑶把「我的銀杯」放入便雅憫的袋子裡;「我的銀杯」是強調約瑟私人用的杯。天一亮,約瑟的兄弟們就快樂啟程返鄉;他們心想這次與這位埃及高官的會面竟然是如此順利,他們感到非常高興。他們的確有理由高興,他們沒有因為被懷疑偷糧錢而被捕,西緬也已經被釋放,而便雅憫也和他們一起平安離開。他們沒有什麼好怕的,一切都已經解決了。但是當兄弟們出城還走不遠時,看到約瑟的管家,可能還有約瑟的一些衛兵向他們走來,他們心中一定甚感驚訝,他們幾乎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罪惡即將追上他們,他們的平安和喜樂即將消失。

因為約瑟再次向管家發出指令(44:4-5):

⑴趕快追上那11位來買糧的兄弟,因不想讓他們先發現銀杯在便雅憫的袋子裡,不然,他測試哥哥們的計畫可能失敗。

⑵追上,就用嚴厲的話指控他們「以惡報善」,偷走約瑟私人占卜的銀杯。古埃及人將酒杯倒滿水,然後觀察水的波紋進行占卜,或者是將油倒入杯中的水,觀看如何混雜來占卜;但約瑟向來是敬畏上帝的人,他並不占卜,他故意說「占卜用的」杯,可能是為了凸顯罪行的嚴重。

管家不辱使命,追上他們也對他們如此說(44:6)

約瑟的兄弟們對這無端的指控感到震驚,就回覆說:

⑴他們指出自己「斷不能」做這樣的事(44:7);「斷不能」這詞和「褻瀆」、「成為不潔」的動詞相近,在強調做這事必會遭咒詛,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起誓。

⑵他們提出第一次來埃及買糧,發現袋子竟然買糧的錢還在,他們都如數帶回來稟明;既是這樣,他們怎會又怎敢偷宰相的銀杯呢?(44:8)

⑶他們鄭重的發誓,若在他們當中找出誰偷了銀杯,就處死那人,而剩下的人都願意成為宰相的奴僕,以示集體負責(44:9)。管家接受他們搜查各人袋子的提議,但沒有接受他們刑罰的建議,只強調在誰那裡搜到,就使那人作奴僕,其餘的人可以自由離去(44:10);家宰說「其餘的都沒有罪」,是故意要給他們提供一個開脫自己的機會,試驗他們是否會撇下便雅憫不管。

他們各人就急忙打開自己的袋子,表明心中無愧(44:11)。在搜查過程中,讓他們驚訝的是,管家竟然知道他們兄弟的長幼次序並以此按序逐一搜查;但更令他們感到震驚與訝異的是,這銀杯竟然在便雅憫的袋子中被搜到(44:12),他們深知便雅憫一直都和他們在一起,他也沒有這膽量去偷宰相的銀杯,何況這宰相又格外疼惜他,這實在是不可能的事;但證據確鑿,他們就無話可駁。他們最悲傷、也是最害怕的事竟然發生,「他們就撕裂衣服,各人把馱子抬在驢上,回城去了。」(44:13)約瑟安排這齣對便雅憫的威脅的戲碼是對心的衝擊。這是刺向雅各的心,也是刺向那些把便雅憫帶到埃及的兄弟們的心,他們知道便雅憫是雅各心中所愛的,猶大已經成為他的擔保人,所以這個威脅便雅憫的事將揭示這些哥哥們的心。

當然,約瑟心中的問題無疑是:這十一個人還是他們把我賣為俘虜時的那個兇猛的人嗎?還是當年把我扔進坑裡,我哭著求救的時候,坐在坑邊吃飯的殘忍弟兄嗎?而在約瑟絕妙的一擊中,他會發現他們會像昔日拋棄他一樣來拋棄便雅憫嗎?因為現在在便雅憫的袋子裡找到杯子時,他們有機會作出選擇說:「好吧,我們會把便雅憫交給你,然後我們會繼續回到迦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多麼絕妙的一擊,約瑟在測試他的兄弟們。

以前,約瑟的哥哥們不在乎他們的父親,也不在乎他最寵愛的兒子。現在,一想到要傷害父親或兒子,他們就感覺就像有人死了一樣難過。他們沒有互相指責,沒有妥協,只有一個合一的決心來支持他們的兄弟。他們來到約瑟面前,再次俯伏於地,這不只是表達對約瑟的尊敬,也是帶著求情的意味;這是第三次應驗了約瑟從前所做的夢(37:7,942:643:26-28)。

約瑟並不占卜,他故擺出高姿態,裝作會占卜的埃及人來試驗他的哥哥們,他想讓他的兄弟們相信他無所不知。他能夠讓他的兄弟們按照他們的排行坐在餐桌旁,這一舉動讓他們感到驚訝和困惑(43:33),因他們不知道他是約瑟,就會以為約瑟有神聖的啟示才得知。因此,約瑟這話(43:15)必會阻止他們向他隱瞞真相,使他們傾向於相信他無所不知。

此刻,兄弟中的猶大站出來求情,他首先承認有罪:

⑴「我們對我主說甚麼呢?還有甚麼話可說呢?我們怎能自己表白出來呢?」(44:16)這是根據現場的證據而作的認罪,但他並沒有承認他們或便雅憫實際上有偷這銀杯,因為他並未提及便雅憫的名字,只提及「那在他手中搜出杯來的」。

⑵他們這場災難的根源是得罪神,因「上帝已經查出僕人的罪孽了」(44:16);他覺得此番的遭遇,似乎是上帝為了刑罰他們昔日欺負並賣掉的地約瑟的罪,而不是因他們有人偷了這銀杯。其次,猶大代表其他十位兄弟的心聲與立場,表明願意與便雅憫綁在一起,都作約瑟的奴僕(44:16)。約瑟為進一步測試他們的心是否真的如此堅決,就故意聲明是誰的錯就由誰承擔,其他人可以安然離去(44:17)

此時,猶大就向前靠近約瑟,進一步作求情,這段是創世記裡,人與人說話最長、也最動人的一段(44:18-34)。我們回顧在此事件的二十二年前,猶大對父親的偏袒深惡痛絕,策劃將約瑟夫賣到埃及為奴。現在他準備獻身為奴,好讓拉結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雅各最寵愛的另一個兒子便雅憫,得以釋放。

二十二年前,猶大和他的兄弟們站在一起,看著他們為掩蓋罪行而帶給雅各的血淋淋的長袍,讓他們的父親陷入了持續多年的痛苦之中;現在他願意做任何事,只為不再看到他父親那樣受苦。猶大謙卑地祈求寬容,他以對待法老般的態度,祈求約瑟給他機會從頭到尾講述整個故事(44:18)。首先,他指出是約瑟問起他們的父親和弟弟(44:19),他們就如實回答,他們還提到便雅憫有一個已故的兄弟,而他們的父親對便雅憫的感情很深,因為他是他母親唯一剩下的孩子(44:20)。他們會帶便雅憫來是約瑟堅持要見這位兄弟,儘管他們試圖向父親解釋,但他們的父親不希望他離開他的視線,不然他們父親會因傷心過度而死(44:21-22)。但約瑟還是要求見這位兄弟,以此作為他們誠實的證據(44:23)。

當他們回到家時,他們將這一切都報告給了他們的父親雅各(44:24),直到飢荒問題無法拖延,他們父親才不得不放手便雅憫與他們同來埃及(44:25-26)

在放手前,他們年老的父親非常嚴肅地向他們表達心中的擔憂與哀痛:

⑴便雅憫是他年老所生的最小兒子(44:27)

⑵他特別寵愛便雅憫,是因為愛妻拉結只生兩個兒子,而其中一個卻死無證據,見不到屍體(44:28)

⑶若便雅憫同去埃及卻發生甚麼意外,那「便是你們使我白髮蒼蒼、悲悲慘慘地下陰間去了」(44:29)

猶大訴說老父雅各的這番話,一則在表明他們好不容易才說服父親,容讓便雅憫同來埃及,另一方面強烈地傳達若便雅憫不能同回去,父親必然哀傷而絕(44:30-31)。猶大也表明此番前來之前,他曾向父親擔保說:「我若不帶他回來交給父親,我便在父親面前永遠擔罪。」(44:32)因此,猶大懇求約瑟讓他代替便雅憫擔罪責,留下來作奴僕,讓便雅憫隨其他兄弟回父親家,以免父親遭喪便雅憫之痛而死(44:33-34)


--
《信息分享》

在本章的前段(44:1-17),約瑟的哥哥們面臨著過去相似的情況。雅各的摯愛便雅憫在他們的照料下,遠離雅各的保護。此時便雅憫被指控犯有可怕的罪行,又沒有機會證明他是無辜的。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罪惡感,就像他們以前所做的那樣,能選擇走開,以便雅憫為代價享受自由。他們也可以像很久以前那樣回到父親身邊,用另一個兒子「不在了」的消息讓他心碎。二十多年後,這同樣的考驗又臨到這些人。他們是會證明生命已改變,還是會依舊根據自身的利益行事?這是約瑟必須知道的,也是他故意佈的局。兄弟是否和解的關鍵時刻已經到來。

感謝神!猶大的這一席話(44:18-34),愛父護弟之情溢於言表,顯明他已經被神改變到一個地步,與從前判若兩人:從前他把父親所偏愛的約瑟賣作奴隸(37:26-27),現在他甘願代父親所偏愛的便雅憫做奴隸(44:33);從前他對父親冷酷欺騙(37:32),現在他對老父親體貼憐憫(44:31);從前他對他瑪出爾反爾(38:11);現在他對父親一言九鼎(44:32);從前他自以為義(38:24),現在他願意為弟兄代罪(44:33)。

猶大引用了他們父親的話,但他和他的兄弟們一起承擔了讓父親灰白的頭髮悲傷地下地獄的責任。透過將老人的哀歌變成自己的哀歌,我們看到弟兄們的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轉變已在埃及發生,初生的聖約社群正在走向充滿愛的團結。兄弟們已經為他們得罪約瑟而悔改了,他們已經原諒了父親不公平的偏袒,他們是如此愛他們的父親和他最喜歡的兒子,即使付出巨大的代價,他們也不會拋棄便雅憫。

我們一路看到這種變化在約瑟的哥哥們身上一直在發生,直到我們到達這段經文。在此,我們第一次看到猶大在考慮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他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便雅憫,不只是因為便雅憫,更是因為猶大在想著這位老父親。他不忍心想,如果便雅憫不回來,父親會怎樣,他誠摯地表達了對父親的愛和對兄弟的情。猶大願意為父親和兄弟便雅憫犧牲一切。猶大從一位自私的人變成了至少對父親富有同情心的人。猶大提出要代替有罪的便雅憫,他願意替便雅憫承擔罪責,讓他得自由。猶大的這番行動就是完全悔改的典範。

這不僅僅是懺悔,而是一種改變。當我們對所做的事情感到難過時,我們可能會後悔,但可以沒有悔改的行動,以致又重蹈覆轍。悔改不僅僅是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感到難過,而是一種懷著從現在開始做出改變的渴望。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正如猶大無法改變他將兄弟約瑟賣為奴隸的事實,但他可以選擇保護他還有的兄弟便雅憫。因此,悔改意味著,當面對幾乎相同的情況時,我們會選擇一條迴異以往的道路,一條比以前更美善的道路。悔改是要作出具體改變的行動;

但不幸的是,我們無法靠自己做到這一點。真正的悔改需要我們戰勝自己,成為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 5:17);因此,只有不斷支取耶穌救贖的恩典,我們才能改變。正是祂的復活讓我們在祂裡面有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