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38:1-30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38:1-30

《經文釋義》

創世記38章乍看像是對約瑟故事的打斷,實際上是對於正確理解「雅各的記略(後代)」(37:2)至關重要。本章向我們展示了為什麼約瑟在上帝的旨意中必須被轉移到埃及,因為上帝立約的子民正在效法迦南人的敗壞。這是從約瑟被賣為奴隸到雅各一家搬到埃及的22年期間,在迦南發生的事情的一瞥。上帝為了保護祂的子民不被迦南文化所吸收,祂預備將他們遷到埃及,在那裡他們將繁衍成大族並遭奴役。這將以色列塑造成一個獨特的民族,並為他們後來征服迦南做好準備。

因此,我們可以看見貫穿本章的兩個主題:首先,是上帝的子民道德敗壞的速度有多快:猶大娶了一個迦南女人,完全融入了那個敗壞的文化,他的腐敗與第39章形成鮮明對比,在該章中,約瑟拒絕波提乏妻子的糾纏示好。其次,是神的聖潔和恩典;這兩種品質總是處於完美的張力之中,也就是神的恩典從不否定祂的聖潔,而祂的聖潔也不廢除祂的恩典;當猶大的兩個兒子因為他們的罪而被擊死時,上帝的聖潔就可見一班;但神的恩典戰勝了猶大和他瑪的大罪,使他們的兒子法勒斯成為耶穌基督家譜的一部分(馬太福音1:3‑16)。

本章的開始,我們讀到「那時,猶大離開他弟兄下去,到一個亞杜蘭人名叫希拉的家裏去。」(38:1)「那時」是約瑟被賣去了埃及為奴的時期。約瑟不是心甘情願地下到埃及,而是被兄長們所賣;但猶大卻是主動地「離開他弟兄」,下到亞杜蘭人那裏去。「亞杜蘭」意為「避難所」,位於希伯崙的西北約12哩處;「到一個亞杜蘭人名叫希拉的家裏去」可譯作「在亞杜蘭人名叫希拉的附近支搭帳棚」;因此,這裡所述,不是猶大偶然去拜訪希拉,它涉及猶大個人的選擇。

因「希拉」原文意思是「高貴的家庭」,「書亞」原文意思是「財富」,或許這一幕場景正好表明了猶大的景況〜他賣了約瑟以後,自己也迷失了方向,離開了父家,一路走下坡路,到人中間去尋求「地位」和「財富」,並「逃避」家族的紛爭;不過,我們仍不敢確定他選擇的真正原因。儘管此時他的兄弟們還不是一群敬虔的人,但猶大的舉動表明他離開了與上帝立約的子民。

當一個人選擇遠離上帝的子民並與世俗的人建立友誼時,道德靈性的腐敗往往就開始了。猶大知道先祖亞伯拉罕與以撒都明確不贊同娶迦南女子為妻(創世記24:328:1),但猶大「看見一個迦南人名叫書亞的女兒,就娶她為妻」(38:2),在此並未提及妻子的名字,就意味著猶大可能是基於外表和情慾而有的行動。猶大的妻子給他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珥」(意為「守衛」)、「俄南」(意為「力量」)和「示拉」(意為「拉出」);生「示拉」時,猶大正在「基悉」(意為「說謊」、「詭詐」),它是「亞革悉」(約書亞記15:44)的別名,位於亞杜蘭西南方約3(38:3-5)

猶大主動為長子「珥」娶妻「他瑪」(原文意思是「棕櫚樹」),不久卻發生憾事,「珥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就叫他死了」(38:7),聖經在此並未具體指稱「珥」所行的惡事為何?猶大就依當時弟弟取寡嫂為哥哥立後的習俗,吩咐次子「俄南」娶嫂子「他瑪」為妻,所生長子歸於哥哥「珥」的名下,使「珥」的產業有兒子可以繼承,之後所生的孩子則歸於他自己。

但「俄南」表面履行父親的吩咐,每次行房後都遺精在地上,卻故意不「給他哥哥留後」(38:9),只是滿足自己的情慾,這樣他就可以佔有哥哥的那份遺產。俄南犯罪是因為他的動機是邪惡的,他不僅欺矇他的父親,也因不履行弟弟的義務卻又與嫂子他瑪行房,這是犯了亂倫的罪,他得罪了他死去的哥哥。

本質上,俄南的行為是損人利己的惡行;他惹神憤怒而神治死(38:10)。猶大娶媳婦他瑪卻接連喪二子,他或許覺得她瑪「克夫」,所以「恐怕示拉也死,像他兩個哥哥一樣」,就以「示拉」尚未長大為藉口,打發他瑪先回父家等候(38:11),猶大要求她瑪回去守寡而不是改嫁,表示答應將來要讓示拉娶她,但最後卻沒有信守諾言。

他瑪依從猶大的吩咐,在父家等了許多年,發現示拉也已長大,但他瑪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猶大不會在這件事上信守諾言。此時由於她兩次喪偶,她找到丈夫和生孩子的機會很小;沒有孩子是一種恥辱,作為一個沒有孩子的寡婦,他瑪在她父母去世時無法得到供養;因此,她制定了一個計劃來欺騙猶大讓她懷孕,以便她成為他繼承人的母親。她獲知猶大剛為妻子守喪完畢,他和友人希拉前往亭拿探視剪羊毛的工作。

於是他瑪脫下寡婦的衣服,打扮成妓女的樣子,蒙著面紗,抹上香水並遮蔽自己的身體,坐在一個她知道猶大會經過的「伊拿印城門口」(38:12-14)。果不其然,猶大看見了她,以為她是妓女,便招攬她的服務(38:15-16)。他瑪顯然了解猶大不是一個敬畏神的人。如果猶大像約瑟那樣害怕「得罪神」(39:9),他瑪的計謀就不能成功;但猶大並不敬畏神,他連弟弟都能賣掉,在道德上更是毫無底線。當時迦南有為兄立嗣這樣的習俗,他瑪只是在索回她應得的權利。

他瑪在行房前向猶大索取價碼,或許猶大慾火攻心,不經思索就許諾一隻「山羊羔」為價碼,這遠比當時召妓的價錢高出許多(箴言6:26);但他瑪深知猶大不可信,藉由猶大此刻迫不及待想與她行房,就要求猶大的「印」、「帶子」和「手裏的杖」作為抵押品(38:17-18)。「印」是個人的圖章,「帶子」用於把印掛在脖子,「手裏的杖」是牧羊人的工具,有身分的人杖上刻著獨特的花紋,可以作為信物。每個人的這些貼身或隨身物品,都有他自己獨特的特徵,這是持有者所特有的。猶大顧不得這麼多,就給了他瑪;但沒想到他瑪卻因此從猶大有了孕(38:18),但她仍穿上寡婦的衣服(38:19)

猶大事後想取回自己的三樣信物,就託友人按先前許諾的一隻羊羔要送給與他同寢的「妓女」(38:20)。在此38:21-22的「妓女qĕdeshah」原文是「廟妓」,與38:15的普通所說的「妓女zanah」不同,迦南人在敬拜偶像的儀式上與「廟妓」行淫,不但不以為恥,反而認為是虔誠的宗教行為。猶大讓他的朋友去找「廟妓」而不是「妓女」,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光彩行為,其實他的道德水平連迦南人都不如了。結果卻找不著,因為當地人說:「這裡沒有廟妓。」猶大只好作罷,任憑個人的信物被取走,免得在四處尋找妓女的過程中,街頭巷尾皆知,會使他的名譽受損!

事後的三個月,他瑪身孕明顯,有人去通報猶大他瑪犯姦淫而有身孕,猶大不但忘了自己曾經「行淫」,還自以為義地要治死兒媳婦的「行淫」(38:24)。他瑪在被拉出要公審時,她打發人將所持信物的抵押品交給猶大,並告知她是從這信物的主人懷孕的(38:25)。見此信物,猶大沒有遮掩自己的罪過,坦承他瑪是無辜的,宣示說:「她比我更有義。」(38:26)這並不是說他瑪沒有罪,而是說相比之下,比猶大好得多了。神藉著這樣難堪的事實,逼著自以為義、好面子的猶大不得不公開認罪,承認自己的不義,這就成了猶大靈性的轉機。從此猶大「不再與她同寢」(38:26),表明自己真心悔恨,痛改前非,結果就在眾兄弟之中承當起了長子的責任(44:33)。

他瑪懷雙胞胎,在生產時,第一個伸出一隻手來,接生婆就拿紅線栓在他手上,標定這個是頭生子;隨後,這孩子將手縮回去。但沒想到沒有栓紅線的孩子卻搶先生出來,因此就為他取名「法勒斯」(意為「衝破」);接著,栓紅線的長子也生出來,取名為「謝拉」(意為「光明」)。「謝拉」是人所認為是頭生的(38:28,30),神卻揀選了「法勒斯」(38:29),大衛和耶穌基督都是「法勒斯」的後代(路得記4:18;馬太福音1:3)。


--
《信息分享》

在這篇充滿醜聞的猶大簡史中,我們深思神在祂的國度計劃中,到底選擇使用什麼類型的人?而你我微不足道的角色,今天在實現上帝的旨意中又扮演什麼角色呢?上帝如何將生活中的普通細節,編織成祂神聖的目的和法則的錦繡?以色列人先祖的故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猶大和約瑟,都是關於儘管人類的罪惡和失敗編織成錯綜複雜的網絡,但上帝的應許仍然得到了恩慈的實現。我們可能不可信,但神永是信實的。聖經在這裡,將猶大家族的髒衣服暴露給所有人看,這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是上帝的恩典,上帝甚至可以透過有罪的人來實現祂的神聖計畫。因此,我們若誠實地檢視自己的內裡,我們就能明白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所倡言的「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哥林多前書1:31)

當然在讀這段經文,我們或許會問說:「為什麼上帝要因為珥和俄南的罪而擊殺他們,但卻沒有擊殺猶大和他瑪呢?」答案隱藏在神高深莫測的主權旨意中(以賽亞書55:8-9)。出於只有上帝才知道的原因,祂選擇以珥和俄南作為祂審判的範例,而以猶大和他瑪作為祂至高恩典的施與對象。但這兩個案例都表明,神以祂的聖潔審判罪人並管教祂的百姓。猶大雖然沒有被擊死,卻受到了耶和華的管教,他失去了兩個成年兒子:後來,他家族經歷了當地的飢荒,他不得不向他曾經鄙視的弟弟約瑟下拜。

本章中真正的恩典之美揭示於馬太福音1:3,在那裡我們了解到他瑪和她的兒子法勒斯,透過這件骯髒的事情出生,被包含在耶穌的家譜中。猶大為享樂、他瑪為自己而活。然而,上帝使用他們來產生彌賽亞的祖先。這正驗證保羅所言「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羅馬書5:20)

另外,經文的開頭記載猶大離開他的兄弟們,去到亞杜蘭人希拉那裏支搭帳棚過生活。雖然我們只能推測一些他私人可能的原因,但這簡短的描述卻在提醒我們〜當我們遠離信仰團體時,我們往往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當我們停留在不該在的地方,在做不該做的事時、或者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容易受到誘惑時,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雖然猶大的兄弟們並不是信心的傑出典範,但在離開他們的同時,他也離開了主指示他的家人居住的土地。

此外,他進入了迦南人的生活圈,他娶迦南女人為妻子。他違背先祖的吩咐,他也為自己的兒子娶迦南女子。他失信、他性慾高漲而犯罪。我們只看見他在那裏一直失敗、做錯決定和墮落。今天我們不要因猶大在此所行的就鄙視他,因我們並不比他好到哪裡去。我們當反思當逆境來臨時,我們會如何反應?或是利益衝突時,我們會做怎樣的抉擇?或是面臨誘惑時,我們的反應是甚麼?今天有些人因一些個人的原因,會離開教會的群體,選擇過自己個人想待的環境或生活模式時,即使有充分的理由,但要小心別步上猶大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