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32:1-21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32:1-21

《經文釋義》

二十年前,當他逃離迦南時,「上帝的使者」遇見了他(28:12),現在當他返回迦南時,「上帝的使者」又遇見了他。在創世記28章,他將天使向他顯現的地方命名為「伯特利」,意思是「上帝的家」;現在他將這個地方命名為「瑪哈念」(32:2),意思是「兩個軍營」。雅各發現除了他自己的一隊之外,還有另一隊「神的軍兵」始終與他同在。神既然指示雅各回去,祂必然會負責差派天使領他歸回應許之地,「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28:15)。因此「神的軍兵」其實一路都在護衛著雅各,只是他肉眼看不見(列王紀下6:17)。現在雅各「仍舊行路」(32:1),勇敢地繼續前行,準備面對可能怒氣未消的以掃,因此神就特地讓他看見了「神的軍兵」,讓雅各知道神始終與他「同在」(31:3),因此,雅各就得著安慰和鼓勵。

因著神的同在,讓雅各有勇氣去面對他一向都不想面對的哥哥以掃,因此他就採取預備營見以掃的行動(32:3-21)。「雅各打發人先往西珥地去,就是以東地,見他哥哥以掃」(32:3);西珥地在遙遠的南方,伯特利在它的北方。「西珥地」並不在雅各前往伯特利的路上,而是在死海南部,距離「雅博渡口」(32:22)大約250公里。以掃可能經常在那裡游牧狩獵,直到父親以撒去世後才正式搬遷到西珥山(36:8)。其實,雅各不需要經過西珥地,因此我們需要明白,雅各選擇在這個時候與他的哥哥以掃見面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他知道將來他們的土地毗鄰,遲早會遇到他的哥哥以掃,他認為還不如早點,還不如去看看能不能和哥哥以掃冰釋前嫌。於是他特地派人繞道多日到西珥地,主動稟報哥哥以掃,要徹底面對並解決自己的虧欠。

雅各指示僕人見以掃當說的話:

⑴雅各採取從屬的地位,稱以掃為「主」,稱自己為「你的僕人」(32:4),表明他要把騙來的祝福還給以掃,並且祈求「讓我在你眼前蒙恩」(32:5),這是一個屬下的地位;他願意冒一切風險來贏得祝福,藉此他可以成為他弟兄的主人(27:29,37),但上帝現在已經使他謙卑到他願意服從以掃的地步,他期待有效地消除他在20年前對以掃進行祝福的盜竊;如今雅各很清楚他的卓越是植根於上帝的祝福,他準備把一切外在的優勢和榮譽讓給以掃。

⑵提到過去20年在舅舅拉班家寄居的經歷(32:4),暗示自己離家後已經受到不少苦楚,希望以掃因他受的苦楚,就不再追究往事。

⑶向以掃稟報雅各現在的狀況,他雖然在寄居地受苦楚,但也累積了一些財富,「有牛、驢、羊群、僕婢」;雅各提到他的牛、驢、羊群和僕人,這不僅僅是暗示他願意做出賠償,也使表明從前貪得無厭的他,現在渴望慷慨地報答以掃;同時,也表明自己已經有家業了,現在回來不是為了分家產,而是盼望與哥哥和好,「為要在你眼前蒙恩」。

多日後,僕人們回來稟報雅各此次行程的經過,並沒有提到以掃聽完他們轉述雅各那番話後的反應,只指出以掃正「帶着四百人,正迎着你來。」(32:6)「迎著」本身是中性的語詞,它可以是指負面的迎敵或迎擊(列王紀上20:27;列王紀下23:29),也可以是指正面的歡迎或迎接(24:65)。「四百人」(32:6)是一個概數,代表一大隊勇士(撒母耳記上22:225:1330:10)。

現在以掃卻帶著「四百人」前來,雅各不清楚以掃的目的為何,在雅各的心中不得不作最糟糕的打算,將之視為來者不善,因此雅各心中就「懼怕、愁煩」(32:7)。雅各本來是看見「神的軍兵」和自己同行(32:2),因此勇敢地主動聯繫以掃;但現在大難臨頭,他卻再一次忘了神「我必與你同在」的應許(31:3),也忘了「瑪哈念」的「兩隊軍兵」,而是順著心中的憂慮就把家人分成「兩隊」,預備逃跑(32:7-8)

但也因著對自己的逃跑策略沒有把握,就驅使雅各來到神面前祈禱,這是創世紀中唯一一次清楚記錄雅各禱告神的話(32:9-12)

雅各的禱告內容是:

⑴他呼喊神的名;他稱神為「耶和華-我祖亞伯拉罕的上帝,我父親以撒的上帝」(32:9a),這是回應20年前,神在伯特利對他啟示時的自稱,也是強調神是信實守約的上帝(28:15),祂對他祖父與父親以及他的應許是必然兌現的。

⑵他提出神要回應他祈禱的理由(32:9b-10);因為這是神對他的指示和應許(32:9b),他也感謝神20年來的厚恩,使他從孤身拿著一根杖,變成可分「兩隊」人口牲畜的富戶,這是他所不配得的(32:10)。⑶基於前述的理由,他祈求神保護他脫離以掃可能對他施加的報復,以免他自己和妻兒都遭害(32:11);為此,雅各再次提及上帝曾對他的應許,再次厚恩待他,特別是關乎他將來後裔的應許(32:12)

雅各不僅禱告神,他也採取具體傳達求和解的行動,這並非他不相信神,而是作自己理應當有的行動,然後將結果交給神。那晚,他就預備了一份大禮,這份禮物包括580隻動物(每隻哺乳駱駝都會帶著牠的幼崽),按動物類別分為五群個交給不同的僕人帶領,牠們是「山羊220隻、綿羊220隻、駱駝60(含幼崽)、牛50隻和驢30隻」(32:14-15),並且「使群群相離,有空閒的地方」(32:16),用一波又一波的禮物去感動哥哥。這表面上還是雅各在謀算,但實際上他已經把結果交給神了。因為此時如果雅各對神不放心,完全可以走回頭路,藏匿在基列山中,基列地本來就是一個好牧場(民數記32:1)。這580隻牲畜的禮物,比主前9世紀一個城市獻給亞述王的貢物數量還大,而且以雌性為主,適合繼續繁殖,顯出了很大誠意。若不是雅各真心認為這些牲畜是自己「不配得」的恩典(32:10),「抓」(25:26)了一生的雅各絕不肯鬆手送出這麼大方的禮物。

同時,雅各也交代先行的僕人遇到以掃詢問時要如何應對(32:17-20)。因為這麼大量的牲畜在野地前行時,以掃見到必然會問:「你是哪家的人?要往哪裏去?你前頭這些是誰的?」(32:17)那時僕人就可以回覆不認識他的以掃說:「是你僕人雅各的,是送給我主以掃的禮物;他自己也在我們後邊。」(32:18)然後,第二批、第三批和一切看管理物的僕人,都要依次繼續說這樣的話,特別要強調「你僕人雅各在我們後邊」(32:20)。這是要讓以掃驚喜連連,期待促使以掃在來找雅各的路上,不要一直在回憶過去的情仇,以免見面時對雅各怒氣相向,而是能卸除心中的恨意並以和顏悅色相待(32:20)。在僕人出發後,雅各就先站留在營中過夜(32:21)


--
《信息分享》

這段雅各踏上返鄉路程,必須先處理他與哥哥以掃的舊帳的前奏曲,讓我們從雅各身上看見兩件寶貴的功課:

首先,上帝經常使用恐懼和絕望的環境來把我們帶到自己的盡頭,好使我們可以轉向倚靠祂。我們看見雅各的生活,就是這種情況。不過,請記住,雅各絕非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他是一個非常有力量而且聰明的人物。千萬別以為雅各是那位在以掃外出打獵時廚房裡的懦夫,因我們已經看到雅各為了給拉結留下深刻印象而展示了他的肌肉,他就在她面前將沉重的石頭從井口滾開;他也是一個相當聰明的策劃者和戰略家,他不懼怕與拉班交手鬥智鬥勇。但是當他在將要與哥哥以掃重逢時,他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愁煩,他知道這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應付的局面,他需要上帝同在的護理。這位早就在雅各身邊的上帝,在雅各的心轉向求助祂的時候,就讓雅各看見其實祂一直都在。

同樣,今天我們也可能忙於生活事物和面對接踵而至的大小事,根本無暇理會以馬內利的神,直到我們被無法承擔的環境打碎自我時,遮住我們屬靈眼睛的眼罩才被挪去,讓我們看見一直在我們身邊的上帝,使我們得向祂求助。其實,我們無需像雅各走到發現自己不可靠時,才來求告神,而是當在凡事上,禱告祂並倚靠祂,才是最智慧又輕省的路。

其次,我們承受屬天應許的人,應該主動尋求與那些我們傷害過或是傷害過我們的人和解。從歷史來看,隨著罪惡的來臨,人際關係破裂了。雅各來自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因為父親以撒偏愛哥哥以掃,而母親利百加偏愛他。雅各為了以掃的長子名分,打扮成哥哥的模樣,欺騙了瞎眼的父親。從那以後,以掃對他懷有怨恨,並放話要殺害他,他和他哥哥的關係破裂了。後來,雅各和他舅舅兼岳父的關係不健康。在這段敘述中,雅各在與拉班達成某種和解之後,雅各現在尋求解決他與以掃破裂的關係。

但如何和解呢?我們從雅各的身上,可以借鏡五個方面〜

⑴要尋求和好,我們必須不斷地住在上帝的同在中。當我們住在祂裡面,透過祂的話語和我們的祈禱,我們會找到能量、力量,並渴望與他人和解;相反,當我們不在主裡面時,我們常常會懷恨在心並存著負面性的記憶。

⑵為了尋求和解,我們必須謙卑自己並放棄自己的權利。32:4-5的這句話不僅表明雅各渴望和解,而且表明他並沒有聲稱自己有長子權柄領導以掃,他稱以掃為主,自己為僕人。在尋求與他人和解時,我們也必須這樣做,必須在他們面前謙卑自己。

⑶要尋求和解,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可能不會立即發生。當我們採取和解步驟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努力可能不會得到善意的回應,就像雅各面對以掃的大隊人馬一樣。如果我們不現實地考慮到我們的和解嘗試可能會被拒絕,那麼當對方拒絕時,我們可能會灰心或放棄。通常,伸出援手只是第一步,然後是更小的幫助建立信任的步驟。無論哪種方式,我們都無法改變人們的心,但我們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相信上帝。

⑷為了尋求和解,我們必須向神祈求。雅各在分成兩個營隊後,他禱告神;正是透過禱告,上帝賜給雅各智慧並幫助他實現和好。毫無疑問,上帝安排了這些環境來幫助雅各在他的禱告生活中成長。拉班在他身後,以掃在他前面。除了祈禱,別無他法。通常這也是上帝訓練我們祈禱的方式,祂讓我們經歷一個非常困難的環境,以建立我們對祂更深的依賴。

⑸為了尋求和解,我們必須祝福那些與我們有過節的人。雅各試圖用多次的厚禮和謙和的話,要來鬆軟以掃受創的心和消除他負面性的記憶,這是一個巧妙的計劃。今天我們要進行與人和解時,不是要分析彼此的對錯和傷害的比例如何,然後作出彼此責任的分攤;而是當必須以善勝惡,不尋求報復或為我們自己的權利而戰。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和解對象祈禱祝福並慷慨地對待他們,因為當我們不斷這樣做時,對方往往會逐漸改變對我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