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31:22-55
《經文釋義》
雅各離開三天後,才被人發現並去告訴拉班(31:22),因為雅各與拉班剪羊毛之處有三天的距離(30:36)。拉班就招集一些親友立刻去追趕,終於在雅各一行人走了「七天」(「七」應當是個約數而非實際的數字)後,拉班眾人就在「基列山」追上(31:23)。我們知道「基列山」距離巴旦‧亞蘭大約600公里,輕裝的駱駝每天可以走80-100公里,7天就可以追上;但雅各一行人有大大小小的家眷和眾多的牲畜,是無法與坐騎輕裝的駱駝的速度相比,即使行程順利應當也無法用10天抵達基列山。拉班知道雅各帶著牲畜和家眷,羊羔也即將出生,十天不可能到達基列山,他很可能沒有立即出發追趕,而是從容地用了幾天召集「眾弟兄」,也就是與拉班結盟的人。
而在拉班追上雅各的當夜,上帝警告拉班說:「你要小心,不可與雅各說好說歹。」(31:24)「說好說歹」原文是「無論是善或惡都不准說」,也就是拉班不可向雅各說威脅的話(31:29)。在此,上帝沒有事先阻攔拉班追趕,也沒有讓拉班找不到雅各,因為神要藉著「拉班追上雅各」(31:25),來對付雅各裡面的詭詐。
當雙方在基列山之搭帳棚相對時,宛如風暴前的平靜。拉班開始對雅各提出控訴,他用「你做的是甚麼事呢?」(31:26)作為對雅各指控的開場白;有趣的是,這句話也是過去雅各被拉班騙婚時對拉班的控訴(29:25)。
隨後,拉班具體指控雅各的不是:
⑴「你背着我偷走了」(31:26)、「你為甚麼暗暗地逃跑,偷着走,並不告訴我」(31:27);他指控雅各欺騙他,走得鬼鬼祟祟,不給他歡送的機會;但問題是,雅各若事先告訴拉班,拉班豈容搖錢樹雅各自由離開?
⑵「把我的女兒們帶了去,如同用刀劍擄去的一般」(31:26)、「又不容我與外孫和女兒親嘴」(31:28);拉班指控雅各脅迫她的女兒跟他離開,這用語是將雅各視為敵對者而非親人,是不實的指控,因利亞與拉結是心甘樂意隨丈夫離開,更何況她們是雅各用工價換來的妻子而非拉班的財產;當然按情理,雅各沒讓拉班有機會與女兒和外孫吻別是失禮的;不過,就現實面來看,若雅各事先知會拉班,雅各一家可能就無法離開;可見,這是雅各情非得已的做法。
在控訴中,老奸巨猾的拉班將語調一轉,用冠冕堂皇卻是言不由衷的說法來譴責雅各:「你為甚麼暗暗地逃跑,偷着走,並不告訴我,叫我可以歡樂、唱歌、擊鼓、彈琴地送你回去?…你所行的真是愚昧!」(31:27,28)他既是視雅各為敵對者而非女婿(31:26),也慣以詭詐手法欺壓雅各,若雅各事先告訴他,他豈肯自由放手?又怎會大肆鋪張地為雅各一家送行?更何況「歡樂、唱歌、擊鼓、彈琴」的行動,在當代是歡迎遠方親人歸來才有的,因生死離別是一件痛苦的事;再說,拉班心中原本藉機想除掉已無法再利用的雅各,將雅各所有的依竊佔為己有,若不是神阻攔,他一定會殺害雅各(31:29)。
最後,拉班再提出一個指控:「現在你雖然想你父家,不得不去,為甚麼又偷了我的神像呢?」(31:30)拉班對雅各想回家是可以理解,但有一件事是他絕對無法接受的,就是雅各竟然順手牽羊,偷去他的「神像」;這比前述兩個指控更嚴重,他尊重雅各的上帝,但很難接受雅各對他的神這麼不尊重,竟然將它偷去。
雅各面對拉班的控訴,他毫不客氣地回應:
⑴雅各強調他是不得不的不告而別,因「恐怕你把你的女兒從我奪去」(31:31);這話暗指拉班會用脅迫的方式,搶奪雅各用14年工價得來妻子,這是根據他20年來與拉班相處的經驗的判斷,既是拆穿拉班的虛假場面話,也是在控訴拉班竟然惡待自己的女婿。
⑵雅各以不屑的語氣回覆拉班關於偷神像的事,他邀請拉班去搜尋,找到是誰偷的就可以把那人處死(31:32),言下之意敬拜耶和華的他不可能做這事;只是雅各沒想到他心愛的拉結私下做了這檔事。
⑶他也表明自己的清白無愧,邀請拉班當著眾人的面,去查看他是否有私拿拉班的任何東西(31:32),藉此要來反控拉班此番追拿他的粗暴無理。
拉班就不客氣地進到雅各那邊的帳棚逐一搜查,都沒搜到。當他來到拉結那裏,拉結把「神像藏在駱駝的馱簍裏,便坐在上頭」(31:34),顯然這神像體積很小,多疑的拉班雖然有所懷疑,但拉結謊稱自己正逢經期,不便起身讓父親查看(31:35),拉班就作罷,因在古人中,女人的經期被認為是一種不潔的狀態,是要迴避的;更何況,拉班也無法想像拉結會干犯坐在他家神像上的此等褻瀆行為。
就當拉班空手而出,雅各就不客氣又憤怒地發出連珠炮指責拉班:
⑴拉班竟然把他當作偷盜的罪犯那樣地火速追捕(31:36)。
⑵拉班搜遍雅各家的帳棚,有搜出任何不是雅各的東西嗎?雅各趁機咄咄逼人,要拉班拿出證據攤在眾人中間,讓大家做仲裁(31:37)。
接著,雅各反控拉班20年來,對他的惡待:
⑴他盡心牧養拉班的羊群,讓母羊不掉胎,他也沒偷吃拉班的公羊,讓拉班有任何損失(31:38);既是如此,他怎會偷取拉班的東西呢?
⑵他努力確保拉班的羊群沒有任何損失,即使在牧放中,有被野獸叼去或撕咬的,是他無法預防而損失的,他都自己賠上,因為拉班都會向他索要(31:39)。
⑶他為拉班工作,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酷寒或炎熱,他都是盡心竭力,毫不藉機偷懶(31:40)。
⑷他20年來忠心服事拉班,但拉班卻「十次」(多次)更改雅各當得的工價(31:41);他沒虧欠(偷取)拉班,而是拉班虧欠(偷取)他。
⑸雖然拉班千方百計的榨取他,但「我父親以撒所敬畏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與我同在」(31:42),祂是以撒所敬畏的、也是讓拉班畏懼的,祂留意他所遭受的惡待並保護他不被拉班加害,也不使他空手徒勞返鄉。
面對雅各的強力回擊,拉班啞口無言,只能裝樣子的回應說:
⑴裝腔說這些兒孫與羊群原都是我的,然後以虛假的慷慨和關切的語調說「我今日能向他們做甚麼呢?」(31:43)其實,他知道自己甚麼都不能做,因為女兒決定離開他,而且上帝已介入。
⑵「來吧!你我二人可以立約,作你我中間的證據」(31:44);拉班突然主動邀雅各立約,間接承認雅各已不是他家成員的一員,而是獨立的個體;至於拉班這動作的動機,後面才會道出。雅各就立石為柱,拉班他們就「堆聚石頭」,設立雙方各自的見證者,然後一起吃喝,完成立約的儀式(31:45-46)。拉班稱那石堆為「伊迦爾‧撒哈杜他(亞蘭文意為「石堆的見證」)」,又稱它為「米斯巴」的意思是「瞭望台」(31:49),表明雙方彼此並不信任,只好求神鑑察;雅各卻稱它為「迦累得(亞蘭文意為「以石堆為證」)」(31:47),作為雙方中間的立約證據(31:48)。
拉班就約的內容,對雅各說:
⑴要雅各保證不會苦待他的兩個女兒,又不會再娶妻(31:50);這讓人聽起來,他是十分疼惜自己的兩個女兒,實則不然,他只是藉此凸顯自己是雅各的長輩,雅各要聽他的命令。
⑵訂立互不侵犯條款,雙方互不逾越這地界,去損害對方(31:52);顯然這是拉班產業的自保動作,因主前14-15世紀米所波大米的努斯文件(Nuzi Texts)表明,當時人若指定女婿成為財產的主要繼承者,就要把家中的神像給他,將來在法庭上可以作為憑據;拉班長途追趕雅各,可能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他雖然沒有找到神像,卻堅持訂立條約,防止雅各將來和他的兒子們爭奪遺產(31:52)。
⑶宣告「亞伯拉罕的上帝和拿鶴的上帝」,就是雙方各自祖父的上帝,在你我中間判斷。
雅各對拉班立約的條款無異議,就採取立約的三個相關之事:
⑴他向他父親以撒的上帝「起誓」(31:53);
⑵他在那裏向上帝「獻祭」(31:54);
⑶他請在場雙方的親友吃飯,表明立約完畢,絕不更改(31:54)。隔日清早,拉班與他外孫和女兒親嘴,給他們祝福,雙方就各自離去(31:55)。自此,拉班就從雅各的記載中,走下舞台。
--
《信息分享》
這齣拉班追趕雅各,然後雙方控訴與立約的戲碼,我們可以從狡猾、貪婪又無情的拉班追拿雅各的事上,反思這個世界對上帝的子民並不友好,因為這個世界恨神,世界也恨我們。其實,世界從一開始就與上帝和上帝的受膏者在交戰:「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詩篇2:1-2)。
當耶穌準備在十字架上忍受世界的憤怒時,祂警告祂的門徒,他們將遭受來自世界的同樣對待:「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翰福音15:18-19)在世界的憤怒與敵對中,上帝的子民能做什麼呢?此外,為什麼上帝似乎讓我們的敵人有那麼多機會向我們發怒?世界的仇恨對我們不利會到什麼程度?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雅各與拉班在此的對話和交手領悟到兩方面的信息:
首先,雖然我們跟雅各一樣都不完美,但選召我們的上帝對我們同在的眷顧,是不改變的。上帝沒有阻止拉班對雅各的追趕,但卻警告拉班不可加害雅各。可見,在上帝對我們的護理中,祂不會忽視任何事,哪怕是最小的細節,即使當我們的敵人向我們發怒時,即使當祂允許我們追趕的敵人追上我們時,祂也有一個對我們周全的保護。這深刻提醒我們不要靠自己找困境的出路,而是要倚賴容讓或是安排這事發生的神;也不要畏懼任何使我們陷入困境的環境或勢力,因神的同在是我們最大的保護,祂的手會在我們與世界之間劃出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
其次,神容讓惡事發生,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敵人手中遭受的苦難本身就是好的。相反,這意味著一方面,上帝不會允許我們遭受超出祂指定的限制的痛苦;另一方面,上帝會藉著這惡事使祂的子民的最終得著益處,這些惡事是祂手工的工具(羅馬書8:28)。因此,當我們的處境似乎完全沒有希望時,上帝就會以最榮耀的方式進行干預。在創世記31:22-55中雅各從拉班逃走,我們看到一個鼓舞人心的提醒,即上帝在最黑暗的時刻征服了祂子民的敵人,讓祂的子民認識祂是信實的上帝,祂所應許的話是必然成就的,祂在祂子民身上的意旨也必定成就。
因此,我們面對環境中發生的惡事,無須採取迴避的態度,而是用正面積極的眼光來進入這個麻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