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26:12-33
《經文釋義》
遭遇飢荒的那一年,以撒卻有「百倍的收成」,「百倍」形容最高的收成(馬太福音13:8),這是因著神賜福給他的結果。以撒不僅在農作上的收成有極大的豐收,神也賜福給他有極多的牛群、羊群和僕人,成為當地的大富戶(26:12-14)。神再一次用恩典讓以撒經歷「凡信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羅馬書10:11),堅固了以撒活在應許裡的信心。
不過,財富也容易帶來世人的嫉妒、毀謗逼迫,因此「非利士人就嫉妒他」,就採取塞井的行動,由於迦南地缺少河流,牧人主要依靠井水飼養牲畜,塞井意味著驅趕。亞比米勒也因以撒比他們強盛得多而驅趕他離開(26:16),這是一則擔心自己的百姓與以撒的衝突白熱化,會讓他感到十分困擾;另則,也擔心以撒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說不定會反客為主,成為心腹之患。面對亞比米勒的逐客令,以撒選擇水井的損失,不與當地人衝突而安靜離開,遷到附近的山谷繼續住在那裏(26:17)。
接著,記載以撒在當地挖四口井的事件(26:18-22)。首先,他將他父親亞伯拉罕先前所挖但被非利士人用泥土填滿的井重新挖掘出來,且按當時父親給這些井所取的名字來稱呼它們(21:25-33)。在基拉耳的山谷中,以撒的僕人挖到一口,活水井」(26:19)。迦南地的井可分為一般的「井」和「活水井」兩種:一般的「井」只是一個蓄水池,在地下挖一個深達基岩的大坑,然後開溝,下雨時引水入池;而「活水井」有地下水湧出,在迦南地非常寶貴。基拉耳的牧人就要搶奪這口活水井,而與以撒的僕人相爭,以撒選擇退讓,不和他們爭鬥,就稱這井為「埃色」(就是「相爭」的意思)。
後來,又挖到一口井,基拉耳的牧人又來搶奪,以撒再選擇退讓並離開那裡,就稱這井為「西堤拿」(就是「為敵」的意思)。我們看見非利士人的排擠從「相爭」(26:20)升級到「為敵」(26:21),以撒給井所起的名字也從「埃色」變成「西提拿」,表明他已經領會到基拉耳只是「寄居」(26:3)之地,並非安息之地,神的心意是讓自己離開。在離開基拉耳谷後,他又得了一口井,基拉耳的牧人也沒有再來相爭,以撒就給第三口井起名叫「利河伯」,表明神把他帶到了「寬闊之地」(26:22)。以撒為順服神而放棄與人「相爭」、與人「為敵」,神就用「寬闊之地」來補償。
直到此時,以撒做出一個令人訝異的決定,在挖到這口無人來搶奪的「利河伯」井,他並沒有長住在這裡反而遷回「別是巴」(26:23)。因為神興起飢荒,讓以撒「往基拉耳去」(26:1),只是讓他暫時「寄居在這地」(26:3),好在基拉耳學習信心的功課。現在飢荒已過,神並不願意以撒一直停留在基拉耳,因此神又興起環境,要把以撒一步一步帶回「別是巴」。想必以撒的信念產生巨大的變化,才採行這重大的決定。以前環境影響了他的大部分決定,但現在似乎有更深層次、更高尚的東西在為他的生活指明方向。別是巴是亞伯拉罕和以撒從摩利亞山上的獻祭下來後第一個去的地方(22:19),以撒知道這是上帝應許給他父親亞伯拉罕的土地,也是上帝應許要賜給他的土地(26:3-5)。
我想以撒終於明白,儘管他所挖的井受到了非利士人的反對,但上帝一直在引導他回到應許之地,回到那些亞伯拉罕與上帝相交的地方。因此,我相信以撒上別是巴是因為他在屬靈層面上感覺到這是上帝要他去的地方。不是「寬闊之地」(26:22)才有神的同在,而是有神的同在才有「寬闊」;不是有恩典的地方才有神的同在,而是有神同在的地方才有恩典。恩典是神做工的方法,目的是帶人追求賜恩典的神。神的心意不是讓我們停留在「寬闊之地」、停留在恩典裡,而是進入賜恩典的基督裡,在安息之地享用神自己。
當非利士人嫉妒以撒(26:14)、亞比米勒驅趕以撒(26:16)、非利士人的逼迫從「相爭」到「為敵」的時候(26:20-21),神都沒有說「不要懼怕」;當以撒進入「寬闊之地」的時候(26:22),神也沒有說「我與你同在」;而以撒上別是巴的「當夜」,神卻向他顯現並立刻宣告「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26:24),這表明此時以撒回到了神旨意中該站的地位,完全滿足了神的心意。過去神是用恩典來帶領以撒,現在是用話語來堅固他。
上帝也重申祂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應許,要賜福給以撒,使他的後裔繁多(26:24)。以撒對上帝顯現和說話的回應,就是「在那裏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26:25),一方面感謝神向他顯現並賜應許,另一方面也公開敬拜神;然後,他才為自己「支搭帳棚」;隨後,他的僕人也在那裏開挖一口井,等挖好後,他給那口井取名叫「示巴」(26:32-33)。
在別是巴挖井期間,基拉耳的非利士人看清他們無法阻擋以撒的昌盛,因上帝與他同在並賜福他(26:28)。亞比米勒開始擔心,他開始擔心以撒有朝一日可能會為他受到粗暴的對待來報復他們,他為預防這事的發生,就採取主動去與以撒協商立約。我們要知道以撒現在距離基拉耳只有兩天的路程,但亞比米勒和他的兩個顧問踏上了這段旅程,以談判水和放牧權,尋求與以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26:28-31)。記述中亞比米勒的「朋友」可能是他的顧問;「軍長」原文是「軍隊領袖」,而「非各」字義是「強壯的」,可能是非利士軍隊指揮官的稱號(21:22;26:26)。在此我們看見神藉著外邦人的口讓以撒明白,活在神的安息裡就不必「懼怕」(26:24),反而是仇敵應當「懼怕」,因為「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箴言16:7)。
亞比米勒真正害怕的是,他不能不敬畏這位能讓以撒昌盛的耶和華上帝。於是以撒設擺筵席並留宿他們一晚,清早與他們立約後,再打發他們離開(26:30-31)。我們曉得筵席是當時立約儀式的一部分(31:54;出埃及記24:11)。以撒到了別是巴,先築壇獻祭,然後開始挖井(26:25),但到了與亞比米勒立約的那天才挖成這口寶貴的活水井(26:32)。以撒給這井取名「示巴Shebah」(字義是「誓言」)。從前亞伯拉罕所起的「別是巴」(字義是「七倍誓約的井」)一名,可能只是指井周圍的「那地方」(21:31),但如今以撒把這個名字的範圍擴大到「那城」(26:33)。
--
《信息分享》
這段聖經是記載以撒寄居在基拉耳時,耶和華賜福給他。但就像他之前的父親一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他的蒙福而忌妒並自己感受到威脅。亞比米勒要求以撒離開他們的領土,非利士人爭奪他的井,以撒一再退讓。但最後,已比米勒主動提出與以撒訂立互不侵犯條約。
從經文中,我們可以想像,基拉耳的緊張局勢正在加劇,以撒在當地人的眼中已經不是他到達時的那個外國人了,亞比米勒開始意識到,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那麼以撒和基拉耳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爆發暴力,以撒現在已經足夠強大,他有可能率先反擊。於是亞比米勒去見以撒,告訴他不再歡迎他住在基拉耳,離開我們是因為你變得太強大了,或者說你已經變得比我們強大得多。
以撒可以選擇不接受這個說詞,他本可以為自己的權利而戰,而且很可能可以擊敗當地的反對者,並在趁機掌控當地;但以撒選擇相信上帝,他採取退讓,不願製造和擴大事端,因為他知道上帝與他同在,上帝的看顧是不受阻礙的。今天我們很容易為捍衛自己合理的權益而戰,而不是採取被視為懦弱的退讓,也可能為自己所受的委屈或不公待遇而反擊,不願意吞下去這口氣;當我們看合情合理為最高標準時,我們就可能不小心落入為己而活、以己為中心的情境中,而看不見掌管全局的上帝是那位在萬事中做成美事的神,也是為我們伸冤的公義主。上帝一再用恩典來引導以撒認識祂並信靠祂,使他明白不管環境如何(飢荒、被驅趕),祂都與他同在並賜福給他。同樣,當我們眼目從環境轉向神,我們就知道在環境中,我們當有的正確回應是甚麼。
此外,當我們聽到上帝應許要祝福祂的子民時,我們的思想往往會從一個方向來思考這些祝福。如果我們是遇到舒適、和平和繁榮,那麼我們就會將這些經歷理解為祝福;但如果我們遇到痛苦、考驗和艱難,我們就會將它們視為詛咒。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發現上帝是藉由我們所面對的順逆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但這並不意味著上帝在分配給祂子民的福氣是吝嗇的,相反,上帝知道,如果我們根據這個世界的好壞、福禍的價值觀,來定調我們人生的好壞,這會對我們造成永恆的傷害,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所謂美好的愛會扼殺我們對上帝和祂國度的的愛。
因此,我們從聖經中,看到上帝透過在我們今生所經歷的一切問題來祝福我們,叫我們可以獲得的最大的好處(羅馬書8:28)。歸根結底,我們將認識到上帝藉由將好的和壞的經歷編織在一起的方式,為我們帶來了真正的、終極的、永恆的好處。這一原則為我們提供了從上帝永恆的角度出發的智慧,用以調整我們當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由此,我們也可認識到生命中的美好時刻本身並不是上帝要我們追求的最好、永恆的美好。基於這種理解,使我們不會將希望寄託在這個世界的事物上,同時,也使我們在苦難中認識到上帝仍在為我們的益處而工作。這就是使我們在環境的考驗中能免於絕望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