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23:1-20
《經文釋義》
撒拉是聖經中唯一一位死亡年齡和具體埋葬地點被記錄下來的女性,她活到127歲,在以撒出生37年後去世,可見她在以色列人的先祖的地位是超然的。她是自夏娃以來第一個真正被注意到的女人。從聖經中,明確提到撒拉生了應許之子,上帝的計劃將通過她實現。經文也記載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希伯崙(23:2)。這與他們之前居住的別是巴形成鮮明對比,那裡是「非利士人之地」。換句話說,撒拉是死在應許之地。
亞伯拉罕面對結縭可能超過80年,其中有62年隨著他離開家鄉安舒之地到處顛波移居的撒拉之死,此時此刻,每一次回憶都在他悲痛的黑暗中帶來心痛。他回憶起他們一起度過的人生高潮,尤其是來自上帝的至高無上、令人信服的呼召,將他們作為一對夫婦送往未知的土地。他還記得撒拉是如何與他同行,同甘共苦,毫無怨言,毫無怨言地接受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為愛妻撒拉先他而去「哀慟哭號」(23:2)之後,就「從死人面前起來」,也就是暫時止住哀慟之情來處理撒拉安葬的後事,他顯然不照慣例習俗將撒拉的遺體帶回出生地的家鄉,而是要葬在現居之地「希伯崙」(也就是「基列‧亞巴」),因此他對當地人赫人提出購買墓地的請求(23:4):
⑴亞伯拉罕先放低姿態表明自己在當地人的眼中來看,他只不過是寄居的外地人,沒有有權利在當地購買及擁有任何土地。
⑵他請求赫人給他「一塊地」(直譯為「擁有墳墓」),可以安葬剛離世的妻子撒拉,以至於他不會因無地可安葬而看著撒拉的屍體;換句話說,他向赫人請求要買一塊墳地。
赫人就回覆亞伯拉罕(23:5-6):
⑴他們指出這位寄居者亞伯拉罕,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是「尊大的王子」(直譯為「上帝的王子」);這乃暗示亞伯拉罕是蒙上帝賜福的(21:22)。
⑵他們樂意允許亞伯拉罕在他們的任何一塊墳地裡埋葬撒拉,但他們卻沒有提及亞伯拉罕可以購地。
針對赫人的善意回應,在與赫人坐下洽商的亞伯拉罕就從地上起來,向他們鞠躬致謝(23:7),他提出更具體的請求(23:8-9):
⑴他先表明若在這地埋葬撒拉是合他們的意,就懇請他們幫個忙。
⑵請他們代為向以弗崙說項,把他已看中以弗崙的一塊地,就是「田頭上那麥比拉洞」(「田頭」即「田地的盡頭」,「麥比拉」意思為「雙洞」),他願意按市值付錢給以弗崙;言下之意,他不會割裂以弗崙田地的完整。與他們一同坐在城門口的當事人以弗崙,就直接回覆亞伯拉罕,他其實願意把土地送給亞伯拉罕。但若依當時人重視擁有的土地是不輕易出讓的習俗,以弗崙這話可以聽出來是客套話,而且是話中有話,因為亞伯拉罕請求的只是「田頭上那麥比拉洞」,他卻提出「田連田中的洞」一併送出(23:11)。
亞伯拉罕深知以弗崙的動機和用意,他先向當地人行禮致謝(23:12),並在眾人的見證中,向以弗崙表達他願意照以弗崙所提的田和麥比拉洞一併都買下,而不是接受餽贈(23:13)。他堅持以足價來購買,他詢問以弗崙這產業的價碼,但以弗崙顯然漫天喊價400舍客勒(這可對照撒母耳記下24:24,在700多年後,大衛購拿艮的禾場和牛,只付50舍客勒)。以弗崙顯然知道亞伯拉罕在眾人面前,已經提出請求要為妻子購墳地,必然會不惜任何代價,因此亞伯拉罕是沒任何議價的空間;但也或許是他故意喊出極為不合理的價錢,是根本不想出賣土地,要讓亞伯拉罕知難而退或是以租借的方式取得。
亞伯拉罕在以弗崙提出價碼後,就立刻按他所說的價錢,在眾人面前給他,使他沒有收口的餘地(23:16),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23:17,18);換句話說,在眾人的見證之下,完成土地轉讓的手續,使當地的居民都知道從此以後那塊地就是亞伯拉罕名下的產業(23:18,20)。隨後,亞伯拉罕也順利地將撒拉葬在麥比拉洞(23:19)。
--
《信息分享》
當我們通讀這個故事時,最先看到的是死亡已將撒拉從亞伯拉罕的懷抱中奪走,儘管死亡永遠無法將她從他的心中奪走,這是死亡陰影下的黑暗和悲傷的時刻。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也不是背後的深意。透過後續大篇幅的議價對話,讓我們進一步看見亞伯拉罕的信心生活。聖經學者艾倫‧羅斯(Allen Ross)有力地說道:「死亡的時刻應該是我們最大程度地展示信仰的時刻,因為接受上帝應許的人有一個超越墳墓的希望。」
雖然撒拉之死提醒亞伯拉罕將會遇到的同樣問題,就是看不到更多應許成就的證據;但亞伯拉罕卻宣告他是位地上的寄居者,他深知神對他的應許不是在今世成就,而是將來必定會成就,以至於他會採取將撒拉葬在希伯崙的行動。如果亞伯拉罕不記得他是一個客旅和寄居的,他的心就會因他摯愛的生命伴侶的死而陷入絕望;但亞伯拉罕將目光投向了遙遠天上城市所發出的光。因此,雖然藉著在寄居的迦南地購買墳地作為新的家鄉來宣告神應許的迦南地必定成就,在過程中使他付出高額的代價,但他並沒有卻步或生氣被占便宜而失去購地用意的焦點,反而不計代價地往信心的方向走。
再說,購買名為雙重洞的麥比拉洞,就表明不僅現在撒拉葬在這裡,日後他也會葬在這裡,甚至他的兒孫輩也可以葬在這裡,這就顯示他深知神對他極多的後裔、迦南地和大國的應許,是不會快到,但必定會實現。亞伯拉罕透過購買在希伯崙的墳地,就是在上帝應許的土地上「確立了他的主權」,上帝應許他的地方就是他必須埋葬的地方。這是對上帝應許未來實現的信心行為。亞伯拉罕在此的行動證明了他的信心!這深切地提醒現今的我們,我們應當效法亞伯拉罕確信上帝的應許正在實現,儘管它們在目前看起來是多麼不可能和遙遠。亞伯拉罕持住永恆視角,不會被現況的各種問題給誤導或綁住,以致陷入憂愁和沮喪,反而會燃起盼望走向應許地。
雖然在他遇到上帝後,62年來只得到一塊家族的墓地;但即使是死亡也沒有剝奪神對他的應許,而是將撒拉的死亡與神的應許聯繫起來,亞伯拉罕透過一塊墓地看見上帝的應許地。因此,我們現今可能正在面對一些看似死地的境遇,但我們所需的不是自己的淚水或別人安慰的淚水,也不是容讓自己的目光與心思停留在死地的景況中;而是將目光鎖定在神和他話語的應許上,朝著這標竿奔向未來天上的家鄉,把這是艱難視為信心成長的養分,把死地當作踏上天上家鄉的信心台階。
此外,在這段故事裡,我們也看見亞伯拉罕雖是赫人眼中的外來寄居者,卻是他們心中「尊大的王子(上帝的王子)」。他花了不少時間,以行為向他們見證他所敬拜的神,讓他們從他身上看見神的工作。這也深刻在提醒我們,上帝將我們放在大多是不信的環境與關係網絡裡,我們也當效法亞伯拉罕敬畏神的行事為人,即使他們仍然不信,但也會尊敬我們及我們所事奉的上帝。
因此,我們的思維與行事,不要認為這是我個人的事,我要如何就如何、我的脾氣是怎樣就怎樣,當知道我們是上帝的見證人,是世人的光和鹽,不要效法世人的自認為有個性的孤僻、壞脾氣和壞性情,也不要被自己的私慾宰制宛如不信的人,使上帝的名聲被羞辱;而是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9b)。亞伯拉罕被當地的赫人認出他是上帝的王子,我們也當讓周遭的人辨識出我們是屬上帝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