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22:1-19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創世記22:1-19

《經文釋義》

本章開頭用一個不明朗的時間指標「這些事以後」,「這些事」很可能是指21章的事件,但「以後」是間隔多久的時間就不明確。不過,以以實瑪利被趕離家園時和以撒被獻上時,都稱為「童子」,或許此時的以撒可能是接近20歲的青年。這近20年的祝福和幸福,以撒一直是他父母心中的喜悅。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給他們的帳棚帶來了歡笑;整個家庭的生活都圍繞著這個可愛的男孩,隨著他長大成人。突然間,從神而來的天降霹靂的信息,讓亞伯拉罕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上帝說:「你帶着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22:2)我們可以想像這對亞伯拉罕的人生是多麼大的打擊。它被專門稱為「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22:1)。這意味著上帝的意思是要確定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在他的兒子以撒身上,還是在賜給他兒子的上帝身上。這是對亞伯拉罕是一個真愛與真順服上帝的考驗。

上帝吩咐亞伯拉罕做三件事:

⑴「你帶着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你帶著」原文是「請帶著」,在舊約裡,每次上帝用「請נָא」字對人說話(13:1415:522:2;出埃及記11:2;以賽亞書7:3),都是要人做一些難以想像的事,不但是艱難,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當然這也暗示亞伯拉罕有自由選擇接不接受上帝的吩咐,這也是下文所提他有三天的思考期;再來,「獨生的兒子」是以實瑪利被趕離家後,以撒是他僅剩且關係極其親密的愛子。

⑵「往摩利亞地去」;「往(halak le)」這樣的用法,在舊約中只有這裡和12:1,都與離開親人有關,這顯然要亞伯拉罕要放棄自己唯一所要的兒子以撒;至於「摩利亞」,它的字根是第481314節中的「看見、觀看、預備」,有雙關的意義,字義是「被耶和華選上的、被耶和華看見的」,它距離亞伯拉罕所住的別是巴大約80公里,需要走三天(22:4);猶太人傳統認為就是所羅門建聖殿之處(歷代志下3:1),主耶穌釘十字架的各各他就在附近。

⑶「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在「山上」獻祭,是上帝因著當時人認為在山上可以與祂相交;「燔祭」是把祭牲完全焚燒獻上,上帝向亞伯拉罕提出這一個特殊又不合理的要求,只是在考驗他,而不是真的要他這樣做。

對於神的特別要求,亞伯拉罕沒有質疑力爭,也沒有苦苦哀求,而是「清早起來」就立刻遵行。不管摩利亞山上有沒有木柴,亞伯拉罕都親自「劈好了燔祭的柴」,寧可帶上木柴走三天的路程,也絕不給自己留下任何不順服的藉口。而在帶著以撒往摩利亞地去獻燔祭,為何他還要帶著兩個僕人同行?這極可能是獻以撒的事,他沒讓撒拉和家裡其他人知道,也為了避免撒拉起疑而問東問西,因此就帶了兩個僕人作路上照料。經過了基拉耳的亞伯拉罕,在信心的道路上的一系列功課,使他經歷了神、認識了神,並且完全信靠那位「至高的神」(14:22)、「全能的神」(17:1)和「永生神」(21:33),相信祂的應許絕不落空。

「到了第三日」(22:4),這不僅是顯示路程的距離,更表明亞伯拉罕的信心經歷了「三日」而持久不衰,證明亞伯拉罕的行為是根據神所賜的信心,而不是自己一時的衝動。當接近目的地時,亞伯拉罕就吩咐僕人在此等候並看守著驢,他自己要與以撒前去獻祭,再回來這裡(22:4-5)。於是父子倆人同行前往摩利亞山上,亞伯拉罕將燔祭的柴放在以撒的背上,自己拿著在祭牲的刀和生火的用具(22:6)

這一段心痛的路程,這裡沒有提及亞伯拉罕的情緒反應,但我們只需設身處地地了解他的感受,他的心是如何被撕裂的,他是如何堅持到最後一刻,避免告訴以撒可怕的真相;但似乎不知情的以撒問父親亞伯拉罕一個明顯的問題:「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裏呢?」(22:7) 相信在以撒問這個問題,亞伯拉罕的內心是如何顫抖的?對以撒來說,他知道這敬拜上帝乃是要獻燔祭,而獻燔祭需要「羊羔」,可是「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按耐住心中痛苦又複雜的心情,回覆說:「我兒,上帝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22:8)以撒心中必然起疑,不過,也沒有再繼續問下去。在這簡短的對話後,父子又默默地繼續同行。

到了獻祭的地方,亞伯拉罕親自築壇,把柴擺好,接著「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22:9)。我們要知道以撒此時已經是個有力氣背柴上山的年輕人(22:6),而亞伯拉罕已經是近120歲的老人。讓我們驚訝的是,以撒雖然也有疑問(22:7),但卻沒有掙扎反抗,而是甘願被老父「捆綁」,這正如神的羔羊主耶穌的「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8),「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這樣的順服是完美的,就像「沒有殘疾」的祭牲一樣(利未記1:3),是蒙神悅納。就當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22:10)獻為祭時,上帝的使者就呼叫:「亞伯拉罕!亞伯拉罕!」(22:11)這連續的呼喊表明情況刻不容緩,就如同後來上帝從荊棘裡呼叫摩西(出埃及記3:4)和從天上呼喚掃羅(使徒行傳9:4)一樣。這呼喊的情景如同先前呼喊現在困境的夏甲一般(16:821:17),這位看顧人的上帝此番要阻止亞伯拉罕殺以撒。

亞伯拉罕聽見這呼喊就緊急停手回應說:「我在這裏。」(22:11)上帝的使者首先吩咐亞伯拉罕:「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22:12)不可以傷害以撒,不能用殺死他獻為燔祭。接著,上帝現在肯定亞伯拉罕對祂的愛與順服,因他願意把比自己生命看得還重要的兒子以撒獻上為祭(22:12)。同時間,亞伯拉罕舉目觀看,發現「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22:13),這樣的情景就像神使絕望的夏甲看見早已預備在那裏的水井(21:19),神也使亞伯拉罕看見那公羊,因神早就預備了「一隻公羊」代替以撒作燔祭牲,這正是代贖的原則。

接著,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22:13),並且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22:14)。「耶和華以勒」由「耶和華」和「看見」兩個詞合成,意思是「耶和華必看顧、必預備」,與「摩利亞」的字根相同。亞伯拉罕在實際奉獻的過程中,才看見了「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我們也只有來到「耶和華的山上」,站在神要我們站的地位上順服神、獻上自己,才能真正在靈裡看見「耶和華」。

隨後,上帝的使者再次從天上呼叫亞伯拉罕(22:15),因著他依從上帝的話(22:18b),上帝指著自己起誓(22:16),向他宣布祝福:

⑴「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22:17a);也就是大大地賜福。

⑵「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22:17b);大大地加增亞伯拉罕的子孫,多如天上的星(15:5)、海邊的沙(首次提到)

⑶「你子孫必得着仇敵的城門」(22:17c);也就是說他的子孫人多勢眾且得勝仇敵,這暗示將來他的後裔必能攻取迦南應許地。

⑷「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22:18a);不僅亞伯拉罕要使地上的萬族得福(12:3),現在他的後裔也要使上的萬國得福。可見上帝的應許和祝福與人的回應是相關連的。最後,亞伯拉罕獻完祭後,就攜同以撒下山到僕人那裏,再一同回到別是巴(22:19)。這場摩利亞獻祭之旅,不僅對亞伯拉罕、想必也對以撒,在日後對神的認識與信靠產生極大的影響。


--
《信息分享》

這趟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摩利亞山之旅,從亞伯拉罕的撕裂心情,可以讓我們從其中體會天父獻祂的獨生子在各各他十字架的心情,能稍稍體會上帝對罪人的愛是何等的浩大和高深。當然我們從上帝試驗亞伯拉罕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其中學習到三個屬靈的功課:

首先,我們知道在任何危機或困難中,我們需要對神有信心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對祂計劃和意旨的了解並不完全。在我們順從上帝之前,上帝往往沒有告訴我們下一步的行動也並不要求我們知道每一個細節,有許多事情祂選擇不向我們透露;但祂希望我們只信靠祂的信實與良善。正如上帝在以賽亞書55:8-9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非同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在我們面臨的每一次危機中,我們必須相信上帝對祂所做的一切、以及祂允許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有一個美好的目的。也就是保羅所說的「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 8:28)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考驗都有著神聖的目的,它們的存在並非偶然或突然,而是出於上帝的設計,這是為了祂的榮耀。它們都是上帝經過精心計劃,並刻意融入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應該像亞伯拉罕一樣,謙卑地讓自己接受主要讓我們經歷的任何試煉或考驗。

其次,信心的功課是要聽從上帝的話,也就是要順服神的旨意,不管它看起來是合理或不合理,又或是讓我們感到十分苦楚、不可能、或是喜歡。亞伯拉罕顯然非常愛以撒,但對他來說順服神的旨意比愛以撒更重要。而以撒當他的父親開始綁住他的手腳並把他放在木頭上時,以撒一定是突然意識到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我們處在以撒的位置,那一刻我們會怎麼做?會掙扎,跳下祭壇逃跑嗎?你會因為父親試圖奪走你的生命而對他感到憤怒和怨恨嗎?以撒的驚人之處在於他沒有做這些事。他還年輕,很容易逃脫並超越他年邁的父親;但他只是心甘情願地立即服從他父親的意願,如同他父親依從上帝的話,儘管他知道他將要為這種被動的服從而死。至少可以說,這樣做需要很大的勇氣。

從這兩父子身上,表明信心使我們願意放棄或獻出上帝要求我們從我們這裡得到的任何東西,甚至是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最寶貴的東西。信心也必須使我們願意將一切,並放棄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給神。它是承認我們的生命和我們擁有的一切,不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上帝的,可以按照他想要的任何方式塑造和使用。今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許我們正不信地盯著生活中的某些情況或情況,然後說:「上帝!這是祢要我經歷的嗎?這是祢對我的要求嗎?這是祢的旨意嗎?」當下我們的心可能在呼喊:「為什麼?為什麼這會發生在我身上?」當我們能看到背後真正的原因時,事情就不會那麼困難了。但是,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我們看不出任何邏輯,事實上,一切似乎都與它相反時,這就是信仰真正受到考驗的時候。

在此,亞伯拉罕的順服是迅速而完全的,儘管他的心被撕裂了,但他還是服從了上帝。他通過了考驗。亞伯拉罕這個人的服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我們常是傾向於為困難的事情找藉口,並合理化我們擺脫困境的方式,減輕壓力和避免某些不愉快的情況。因為我們不喜歡令人不安的問題和令人不安的挑戰。

第三,信心也是滿懷信心地依賴於上帝的能力和供應。雖然我們不知道亞伯拉罕在準備獻以撒時的所有感受和想法,但我們在這段經文中有兩條重要線索:

第一條是他對以撒問題的回答,「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一隻羊羔作燔祭。」(22:8)我們不要以為亞伯拉罕在這裡只是對以撒說謊。表面上,如果上帝吩咐亞伯拉罕要獻以撒,那麼以撒就一定是祂所預備的羔羊;但更重要的是,亞伯拉罕在這裡表達了上帝必定會提供的信心,這表明亞伯拉罕對上帝永不失敗的供應有信心。

亞伯拉罕思想的另一個線索可以在希伯來書11:19中找到,那裏寫著「既然神能叫他從死裡復活」,也就是指出亞伯拉罕真的對神無限的大能毫不懷疑,他深信上帝無所不能,如果祂願意,祂甚至可以使以撒的屍體起死回生。但事實證明,上帝並沒有選擇那樣做,而是提供了一隻公羊作為以撒的替代品。就像亞伯拉罕依靠上帝不斷的供應和能力一樣,當我們今天在生活中遇到逆境時,我們也需要依靠祂不斷的供應和能力,我們必須相信當我們順服上帝的吩咐走到我們的摩利亞地去獻祭時,上帝會提供祂要我們獻上的一切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