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啟示錄17:1-6
《經文釋義》
在啟示錄中出現了三個重要的女人:12:1-17的「婦人」、17:1-19:5的「大淫婦」、從19:7開始的「新婦」。「婦人」和「新婦」代表神百姓(教會)在歷史中的兩個階段,「大淫婦」則是與獸結合的敵對神之群體。有人用「雙城記」來對比啟示錄中兩個同樣被描述為城市的女人:首先,基督忠心的新婦代表新耶路撒冷;第二,有大妓女,記作巴比倫。約翰從舊約中汲取靈感來幫助我們識別這些女性。在舊約中,以色列要麼表現為純潔的新娘(以賽亞書54:5-6;62:5;何西阿書2:19-10),要麼表現為妓女或淫婦(耶利米書3:6-10;以西結書16:15-22;23:1-49;何西阿書4:12-13;5:3);這取決於先知在說話時,她與上帝的關係。
約翰將這個圖像帶入啟示錄。重要的是,要注意,有時妓女不是以色列而是邪惡的外國城市,例如尼尼微(那鴻書3:4)或推羅(以賽亞書23:17)。除了妓女的圖象之外,約翰還借鑒了以物質主義和不道德而聞名的巴比倫古城。啟示錄結合巴比倫大城和妓女的形象來描述異教權力的中心。該圖像在啟示錄中顯示為「妓女」(啟示錄17:1,5,15,16;19:2),「大城」(啟示錄16:19;17:18;18:10,16, 18,19,21)和「巴比倫」(啟示錄14:8;16:19;17:5;18:2,10,21)。
因此,約翰在啟示錄17-18章的重點是神對妓女的審判。她與來自大海的野獸和惡魔的靈魂結盟。她自己的偶像崇拜和不道德敗壞了她周圍的國家,她的財富和權力加速了她腐敗的影響。
第17章是忿怒碗的序曲,它擴展了我們對大巴比倫、她與野獸的關係以及她最後的審判的理解。本章的後半部分也讓我們對大巴比倫和獸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本章分為兩個預言部分:第1-6節揭示了臭名昭著的妓女騎著朱紅色的野獸;第7-18節提供異象背後的意義。
介紹「大淫婦」(17:1)的天使,和介紹「新婦」(21:9)的天使,都是「拿著七個金碗」(21:9)的七位天使之一。這個特意的安排,表明17-21章的異像都是七碗帶出的結果:17:1-18:24是詳述第七碗中的巴比倫傾倒(16:19),19:17-21是詳述第六碗中的哈米吉多頓大戰(16:13-16),其他部分都是詳述「成了」(16:17)。這個特意的安排,也提醒我們:七碗審判的目的,不但要傾倒「大巴比倫」(17:5),而且要降下「新耶路撒冷」(21:2);不但要燒盡「大淫婦」(17:16),也要預備好「新婦」(19:7)。因此,在七碗結束的那一刻,「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19:7)。我們只有看清「大淫婦」醜陋污穢的真面目(17:4)和「所要受的刑罰」(17:1),才會愛慕「新婦」的美麗和價值。
在17:1的經文中「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17:1),就是「大巴比倫」(17:5)、「管轄地上眾王的大城」(17:18),象徵一個抵擋神、引誘人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體系。有幾件事我們需要注意:首先,是這個女人被稱為妓女;在聖經中,屬靈的姦淫或淫亂是指信奉假神或假宗教體系,也就是任何引誘人離棄敬拜真神的體系。其次,請注意這節經文中的妓女坐在眾水之上;17:15為我們解釋了這一點,那裡說水是指地上的人民、群眾、國家和語言,這暗指當時羅馬帝國在國際上的鼎盛勢力,換句話說,這個敵對神的權勢和錯誤的宗教體系將遍及全世界,它將控制大量的人。第三,這個異象涉及她的破壞與審判,她將被摧毀。
在17:2就簡述大淫婦行淫的對象,包含:
⑴「地上的君王」,以羅馬帝國的背景來說,就是管轄百姓的地方官員,他們涉及運用政治和經濟的勢力,不斷對拜偶像和姦淫的惡行推波助瀾,成為撒但控制社會的有力工具。
⑵「住在地上的人」,就是羅馬帝國治下的尋常百姓,他們接受羅馬帝國的宗教、文化和價值觀,並敬拜羅馬的凱撒,以享受「羅馬和平」所帶來的繁榮。
接著,約翰在聖靈的感動中,被天使帶到「曠野」去,看見本書的第三個異象(17:3;1:10;4:2)。「曠野」(17:3),可能就是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海旁曠野」(以賽亞書21:1),也就是「大巴比倫」(17:5);我們只有到了「曠野」,才不會被「大淫婦」(17:1)的奢華表面(17:4)所迷惑,而是看透神「必使巴比倫為箭豬所得」(以賽亞書14:23)、使它淪為「曠野」的結局。美國著名的美南浸信會牧師W. A. Criswell(1909-2002) 評論道:「當主向使徒約翰展示基督的新婦、新耶路撒冷、主的城和子民時,祂帶他上了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但是當主向約翰展示這個世界宗教的進程和發展時,祂帶他進入曠野。哪裡有屬靈的淫亂,哪裡就有荒涼和一片沉悶、令人厭倦的荒漠。」
在這曠野的異象中,約翰看見「一個女人騎在朱紅色的獸上;那獸有七頭十角,遍體有褻瀆的名號」(17:3)。「女人騎在朱紅色的獸上」(17:4),象徵倚靠「獸」的勢力、得到「獸」的全力支持。對於最初的讀者來說,「大淫婦」代表羅馬和平(17:18),「獸」代表羅馬帝國;敵基督會在某些歷史階段暫時表現為「大淫婦」,而不變的本質則是「獸」。「朱紅色的獸」與大紅龍的顏色一樣(12:3),「七頭十角」(17:4)與十角七頭的「海獸」(13:1)一樣,「海獸」是在「七頭上有褻瀆的名號」(13:1),而這朱紅色的獸是「遍體有褻瀆的名號」(17:3),實際上是同一個獸,只是越來越猖狂。
約翰的焦點從朱紅色的獸轉到騎這獸的女人身上,這女人的裝扮是:
⑴「穿着紫色和朱紅色的衣服」(17:4);「紫色」是從地中海骨螺(Murex)中取出來的,據說每一隻骨螺只能供給一滴紫色液體,骨螺打撈出來必須立即割開,否則染色液便會變乾;「朱紅色」是從一種橡樹葉子上的小昆蟲中提煉的顏料;因此,這兩種稀有的珍貴顏料物是古代奢華的象徵(箴言31:21-22;路加福音16:19);不過,即使是如此,她充其量也只是高級的妓女而已。
⑵「用金子、寶石、珍珠為妝飾」(17:4);這透露出她的身家豐厚,這都是她與獸行淫買賣得來的,她與將來的新耶路撒冷城中的黃金街、珍珠門、寶石根基(21:18-21),形成強烈的對照。
⑶「手拿金杯,杯中盛滿了可憎之物,就是她淫亂的污穢」(17:4);「金杯」外表看起來富貴輝煌,裡面卻盛滿了「可憎之物」,只是為了誘惑人,如同耶利米書51:7所載「巴比倫素來是耶和華手中的金杯,使天下沉醉」;「可憎之物」在舊約中,特指拜偶像(申命記29:17;列王紀下23:24;歷代志下15:8;耶利米書7:30;以西結書20:7;但以理書12:11)。
⑷「額上有名寫着說:『奧祕哉!大巴比倫,作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17:5);「額上有名寫著」可能指羅馬城的娼妓在妓院裡,把刻有自己名字的頭巾纏在前額;正如教會是基督的「奧秘」(以弗所書3:4),「大巴比倫」也是敵基督的「奧秘」(17:5),她是世上一切引誘人離開神的人、事、物之源頭,與那位頭戴十二星冠的母親形成對比(12:1-2);「大淫婦」的穿著雍容富貴、庸俗炫富,很能吸引人,實際上只是一個推銷「淫亂的污穢」的娼妓。
約翰除了看見大淫婦「用淫行敗壞世界」(17:2;18:23b;19:2)的罪以外,他又看見這淫婦的另一項罪,就是「喝醉了聖徒的血和為耶穌作見證之人的血」(17:6;18:24;19:2)。對約翰的收信人而言,這可以說是尼祿和多米田時代羅馬帝國大肆殺害基督徒的寫照;過去,人們享受「羅馬和平」的前提是要敬拜凱撒、棄絕主的道(2:13),加入行業公會的條件是「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2:20),否則就會像別迦摩的基督徒一樣被殺害,或像推雅推喇的基督徒一樣受排斥。約翰目睹這景象,他直接的反應,不是求問天使這事的意思,而是「大大地希奇」,或許這是看見這女人誘人的華麗外貌、卻內含邪惡與淫亂的大反差之故。
--
《信息分享》
在歷史上,約翰在異象中所見的大妓女被認定為當時代的羅馬,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和軍事力量的中心。對於第一世紀的啟示錄讀者來說,羅馬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後來世代的人將此擴展為羅馬天主教會,它在幾個世紀以來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並經常迫害那些不向教皇屈膝的人。但請記住,本章的事件可能具有歷史和未來的意義。雖然約翰時代的讀者認為這個異象適用於羅馬,但像我們這樣後來的讀者,卻曉得這既是指過去歷史上的敵對神之世界體系,也是指向對末日發生的事情的預示。
我們在這裡看到虛假宗教與人間政府的聯姻,撒但會利用政權(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結盟,來操縱和控制地上的大眾,讓他們完全和無可救藥地被牠控制,就像醉酒的人被酒控制一樣。今天,經濟越全球化、大眾傳媒越發達,倚靠大眾生存的政治、商業、文化、教育、傳媒和娛樂界就越媚俗,敬畏神的人也越來越被邊緣化。今天,在某些自詡精英的知識分子圈子中,說真話是需要極大勇氣的。這個經濟繁榮、道德淪喪、討好大眾的社會,也同樣「喝醉了聖徒的血和為耶穌作見證之人的血」。
因此,基督徒就要在「大淫婦」和「新婦」、「大巴比倫」和「新耶路撒冷」、地上天國和神的國之間,作出一個選擇:不可今天做「大淫婦」、明天做「新婦」,現在住在「大巴比倫」、將來住在「新耶路撒冷」,也不要幻想一面追求地上天國、一面盼望神的國降臨。凡是將來要進入「新耶路撒冷」的(21:27;22:14),今天就必須趕快從「大巴比倫」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18:4;22:15)。
我們當知道啟示錄的末了所呈現的真理事實是:誘人的大巴比倫會受審判而傾倒,但被興起和賜下的新耶路撒冷會存到永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忠誠於耶穌的原因。大淫婦展現的型態可能會改變,但真理的信息永遠不會改變。屬世的人們和系統可能會試圖摧毀耶穌和祂的教會;但他們永遠不會成功。耶穌是世界的救主,祂是得救的唯一道路,祂建造了祂永遠不會倒塌的教會。
今天我們當要謹記腐敗的巴比倫制度並不能提供真正的安全,但只有神羔羊可以為我們提供這一切。記得在一部關於1980年代貪婪和腐敗的標誌性電影《華爾街》中,導演奧利弗‧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對財富轉瞬即逝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評論;劇中呈現出金融系統是可以被利用和操縱,可以在一夕間積累巨大的寶藏,但也可以在轉瞬之間丟失一切。誠如劇中主角查理‧辛(Bud Fox)所了解到的,好名字勝過黃金;我們額上有永生神的印記(7:2-3)、身穿白衣(7:9,14)的身分,才是我們因當竭力看守住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