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啟示錄2:12-17
《經文釋義》
「別迦摩」位於內陸山區,原來是阿塔羅斯(Attalus)王國的首都。主前133年,阿塔羅斯的末代國王在遺囑中將王國贈予羅馬,別迦摩從此成為羅馬在亞細亞省的行政中心。別迦摩的文化發達,建有希臘醫神(Asklepieion)、宙斯(Zeus)、酒神(Dionysius)、雅典娜(Athena)和凱撒的神廟,其中以宙斯的王座祭壇和醫神的祭壇更為普遍。別迦摩擁有可容納1萬人的大劇院,又有藏書20萬、僅次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大圖書館。別迦摩人發明了羊皮紙,取代了埃及蒲草紙的地位,英語「羊皮書卷Parchment」就是從「別迦摩Pergamon」的名字演變而來的。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傳道兩年多,別迦摩教會可能是在那時建立的(使徒行傳19:26)。
主耶穌向別迦摩教會的自稱是引自1:16,主是「那有兩刃利劍的」(2:12),表明祂口中所出的話不但要對付仇敵(19:15),也將審判教會中的攙雜(2:16)。別迦摩是亞細亞省的行政首府,「佩劍」(羅馬書13:4)代表羅馬總督掌管生殺大權的權柄。所以主耶穌向別迦摩教會宣告:祂才是「那有兩刃利劍的」,只有基督才有權決定生死,祂的權柄超越了地上一切刀劍的權柄。
別迦摩是行政首府,初期教會許多信徒都在別迦摩殉道,所以說這裡是「有撒但座位之處」(2:13)、「撒但所住的地方」(2:13)。「撒但座位」可能指別迦摩山上的宙斯大祭壇,也可能因為這裡是官方的凱撒敬拜中心,是亞細亞省第一個獲准為活著的羅馬皇帝建廟的城市。另外,被稱為「別迦摩之神」的希臘醫神(Asclepius)的記號是蛇,撒但的記號也是蛇(12:9;20:2)。加上基督「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2:13)不久前在此城中被殺,這座城可謂不折不扣的「有撒但座位之處」、「撒但所住的地方」。但這樣的逼迫卻沒有使教會灰心退後,所以主耶穌稱讚他們「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2:13)。
雖然別迦摩的教會能在危險的處境下,依然堅守主的道,但他們卻在其他的事情上輕忽軟弱,以致招致主的責備,就是教會內部有兩個需要悔改的問題:
⑴「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2:14);這是指效法巴蘭為了財利向摩押王巴勒獻計(民數記31:16),引誘以色列人與摩押女子行淫、拜偶像(民數記25:1-2);這責備在指出教會內有假教師,他們的教導似乎似乎誘發會眾向異教環境妥協並混成一體,使聽從者失去了自己的身分。
⑵「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2:15);這亦見於2:16,這顯然是當時在該地區風行的教訓,這黨鼓吹信仰的開放與自由,這對別迦摩教會的處境相當有引誘力,他們可能鼓勵教會認同君王崇拜和異教祭祀的事實,他們的教導與巴蘭的教訓如出一轍,因此主用「照樣」一詞來引入。
主針對別迦摩教會的軟弱處,呼籲他們要悔改,否則,主要用祂「口中的劍攻擊他們」(2:16),就是將根據祂的話語審判那些拒不悔改的人。那些悔改的,就是進入得勝行列的,祂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着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2:17)此處「那隱藏的嗎哪」,指藏於約櫃中的嗎哪(出埃及記16:32-34),猶太人傳說耶利米將約櫃、會幕和香壇藏在尼波山的岩洞裡,要等到彌賽亞來臨時才會出現(次經《馬加比傳下》);可見,這是第一世紀猶太人,認為神的子民至終會在彌賽亞的筵席中,得嚐神為祂選民所預備的食物;「隱藏的嗎哪」與「祭偶像之物」(2:14)針鋒相對,領受「隱藏的嗎哪」就是拒絕參與異教祭祀,堅守主道。
至於「白石」(2:17)的意義不能確定,可指節慶聚集的「入場標記」,這場合當然就指向終末的彌賽亞筵席;另一個較大可能的是引述古時法庭用白石和黑石來作無罪釋放或判決有罪的工具,當控方與辯方認定他們的理由與答辯之後,法庭上的陪審員往往在意見不一致時,用白石或黑石投在小盆中,然後再取出,以多數取決,如白石較多,則被控者即獲得釋放。
不過,「白石」上的「新名」才是這裡的重點所在;「新名」的意義不能確定,可能代表一個人新的位分,特別在以賽亞書62:4那裏應許,神將賜給祂百姓一個新名字,挪去他們的羞恥;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改變名字通常與一個應許有密切的關係,正如神將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創世記17:5)、雅各改名為以色列(創世記32:28);可見神也要將「新名」贈給得勝的人,這「新名」是神與人之間的一個秘密,適合將來的新天新地,所以「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2:17)。
--
《信息分享》
別迦摩教會與其他六間教會一樣,教會歷史並未超過50年,可是不同程度世俗化的問題已經浮現在多數的教會裡,因此教會的主呼籲祂的教會,要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從其中悔改,做一位得勝者。這不僅是主基督對當時的教會的呼籲,也是對歷世歷代的教會(當然包括現今的教會)的呼籲:要聆聽聖靈向我們所說的話、要悔改、要做得勝者。
今天我們從當時的別迦摩教會身上,可以學習到兩方面的功課:首先,不管處境如何,做一位真實的基督徒,就必須要有為主受苦的心志,甚至有殉道的預備。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不一定是像別迦摩那樣對基督徒具有危險性,當然在今日的伊斯蘭化地區或是其他激進的宗教地區,就如同當日教會在別迦摩的情境;不過,不管是處在看似安穩或是危險的環境下,我們都需要在自己的環境中,竭力保守自己走在真道中,作主的見證人。這是我們蒙恩人無可迴避的召命,沒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的,就不配做(也不是)祂的門徒。
其次,別迦摩教會中「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與「巴蘭的教訓」相似,就是想通過某些折衷、妥協的方法,一手抓緊天堂的門票、一手抓住世界的好處,結果都是與世界妥協、不再分別為聖。教會面對世界快速變化,傳統價值的衰微如同快速溜滑梯,相對倫理壓過絕對真理、個人主義強壓群體利益;教會處在這樣的世代,一方面要保守自己的信仰立場,一方面又要思索如何讓福音與世界接軌。有時候為了得人卻向世界妥協部分福音立場;有時為了維繫會眾不流失並吸引更多人加入,就將部分世俗價值理念參雜在純正的真理中;有時候為了避免持守真理會帶給自己麻煩,就在某些時刻或某些點上,做模糊化或妥協。這些都是我們當留意避免失腳之處,我們今日要做一位得勝者,就當要拒絕向世界妥協,也當避免將世界的價值觀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