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該書1:1-11

【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哈該書1:1-11

《經文釋義》

歷史背景是在以斯拉記的一至六章。主前536年,根據波斯國王古列的命令,大約50,000名的猶太人從巴比倫返回猶大,他們很快重建了祭壇並開始獻祭。回國兩年後,他們已經奠定了重建聖殿的基礎。他們的撒瑪利亞鄰居曾提議加入這項工作,但猶太人拒絕了他們的提議。撒瑪利亞人反過來威脅工人並派人到波斯遊說反對猶太人,使工作停止。至少14年過去了,人們沉浸在日常生活中,種地、蓋房、養家糊口,諸如此類,他們習慣了沒有聖殿的生活。就連他們的領袖,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也已經習慣了他們的現狀。在那個場景中,上帝興起了哈該和(兩個月後)撒迦利亞,向這回歸的餘民宣告他的信息(以斯拉記5:1;哈該書1:1;撒迦利亞書1:1)。

本卷書的三個主要人物,有:
⑴「哈該」,這名字來源於希伯來語中的「節慶/我的眾節期」(hag),出身並未明載。
⑵「所羅巴伯」,名字的意思是「巴比倫的後裔(種)」,又叫「設巴薩」(以斯拉記1:8),他是猶大的省長,是「撒拉鐵」的兒子,也就是約雅斤的孫子。
⑶「約書亞」,是大祭司,又譯作「耶書亞」(以斯拉記2:2;3:8),意思都是「耶和華拯救」之意;他的父親約撒答被巴比倫擄去(歷代志上6:14-15),祖父大祭司西萊雅是耶路撒冷被毀時,被擄和被殺(列王紀下25:18-21)

先知哈該在波斯王大利烏一世(主前522-486年作王)第二年,即520829日的第6個月的第一天,傳達了第一個神諭。「六月」即現今陽曆八至九月,是葡萄、無花果和石榴收成的時節。「初一日(月朔)」猶太人定每月第一日為聖日,眾人按例聚集獻祭(民數記28:11-15;以西結書46:1-3);這是以色列曆法中的一個聖日(民數記 28:11-15),在每個月朔時,以色列人都會向上帝獻燔祭和贖罪祭,以及素祭和奠祭;因此,這是以色列人聚集的日子,這似乎也是經常求問先知的日子(列王紀下4:22-23),是讓以農為生的以色列人聽神話語的好機會。

上帝以「萬軍之耶和華」(意即「全能者或統治萬物者」)的稱謂,透過哈該說話,表明祂才是全地的真實主宰,而非地上的波斯王大利烏,是歸回百姓應當忠誠、信靠和敬畏的對象,因為在末後的日子,萬國萬民都要前來耶路撒冷敬拜祂(以賽亞書2:2-3;彌迦書4:1-2;撒迦利亞書14:16-21),這也是歸回百姓重建聖殿的屬靈意義。

因此,祂發出的第一個神諭,是「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1:2)先前,他們付代價歸回這地的首要任務,就是重建聖殿(以斯拉記1:2-3),只是他們被仇敵阻攔,就停工下來(以斯拉記4:5);從他們現實的角度來看,不是他們不願意進行,而是因政治力介入被迫停工,而且因為惡劣的經濟環境和內部的糾紛因素,使他們覺得這不是適合進行重建聖殿的時間。

於是,上帝透過哈該對他們宣告:「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1:4)上帝責備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蓋造自己有屋頂的房子,卻任由神的殿荒廢,這是不對的作法。上帝這話的目的是要帶出優先次序的問題,百姓將自己的居所看為比祂的居所更重要,也就是逐漸把上帝從他們的至高優先位置排除在外。因此,上帝透過哈該兩次呼籲他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1:5,7)

首先,先知呼籲他們看清現處難處,來思索這事的因由是甚麼?先知藉由種與收、吃喝與飽足、穿衣與保暖、工錢與收存等等日常生活事務的不成比例,指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預期的果效落差很大(1:6);表明他們連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不足夠,尚且要想辦法努力建造自己的房屋,但面對建殿遭遇困難,卻任由聖殿荒廢,這完全是顛倒生命的次序,也是打臉自己所說的「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其實,先知也在暗示他們的光景,正是神對他們顛倒屬靈次序的警告。

接著,先知呼籲他們看清問題真相,並提供他們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1:8-11)。先知指出他們當採行的具體行動,就是「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1:8a)這裡並非要他們各人上錫安山取木料來建殿,而是吩咐他們應當立即把各樣建殿的材料,帶到重建聖殿的地方,進行重建的工作。

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上帝在這事上就感到高興且被榮耀(1:8b),因這是祂的心意,當他們迎接神住在他們中間並接受敬拜,神也接納他們的敬拜,他們既可親近神,神也可以在當中得到榮耀。隨後,先知再次解釋他們遭遇問題的原因,就是他們各人單顧自己的事,不理會神的事(1:9),他們即使環境艱難,卻仍不停止努力來建造自己的家,但卻沒有著手建造神的家,即或他們沒有停止獻祭的活動。

所以,先知進一步指明他們遭逢困境的原因,他們的地土乾旱是失去神所賜雨露的滋潤(申命記33:13,28;撒母耳記下1:21);這是神吩咐乾旱整日攻擊他們和他們所有的一切(1:10-11)。先知指出他們應該將他們生命的優先次序重置,因為不重建聖殿,才是他們當前經濟困窘的原因,是神管教並要導引他們回轉的結果。


--
《信息分享》

聖殿對以色列人來說,不單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一個信仰中心,是他們對上帝存在的一個表達,是他們與上帝會面的一個地方,對他們來說這太重要了。上帝曾經應許他們,在七十年以後,他們必重返家園,恢復敬拜的生活;但對這樣的應許,他們慢慢地淡忘了。

其實在他們心中,他們不是不知道應該要為上帝建造聖殿,但是認為時候還沒有到。這聽起來也蠻屬靈的,多少時候我們也會用一些屬靈的話語當作藉口,常覺得時候還沒有到。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懶惰,怕吃虧,怕麻煩,我們就說時候還沒有到。當信徒的靈性和愛心漸漸冷淡時,對屬世的事或自己喜好的事,經常會說:可以、馬上、隨時、沒有問題;但對屬上帝的事卻往往說:再等一下、遲一點再說、時候還沒有到。先知的這一番話,也是向今天的基督徒說的。我們在教會多年,是否不曾為教會的發展與需要而操心?似乎已經很習慣在教會參加崇拜,卻不曾為教會的發展和建造而出一分力,就像當時的以色列人,對自己的事情盡上所能,但對上帝家裏的事,卻是馬馬虎虎、甚至漠不關心。

上帝透過管教的提醒和歸回百姓在艱難中仍努力建造自己房屋的現象,呼籲屬神的兒女要將生命的優先次序放回對的位置,我們蒙救贖是要歸祂為聖,在地上作跟隨祂的百姓,是以神為中心的隨主的門徒,而不是以自己為先的信徒。努力建造房屋和殷勤工作、累積財富,這些都不是錯;但如果將這些事物置於上帝之上,那就是嚴重的錯誤,是在拜偶像而不自知。主耶穌曾說:「你們不知道我必須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2:49)祂也曾告誡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9:23)這讓我想起二戰期間,在納粹手下殉難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所說的話:「廉價恩典就是傳揚饒恕,但不要求人悔改;傳揚洗禮,但不要求人接受教會紀律管轄…廉價恩典是不要求人作主門徒,不提十字架,也沒有耶穌基督的生命和復活。」

當我們的信仰是可以屈服在環境的壓力或者自我的需求下時,我們就已經讓上帝淡出我們的生活圈,讓我們的信仰可以依附在世界潮流中載沉載浮,無須抗衡、也無衝突,當然也失去力量和屬靈的精采,誠如法國戲劇家Ferdinand Brunetiere所說的:「沒有衝突,無戲可看。」同樣,我們的信仰也是如此,沒有掙扎,不知信仰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