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牧師靈修心得】
約翰二書4-8
《經文釋義》
在約翰二書4-8,約翰首先關心的是收信人在彼此相愛的誡命上,要繼續往前。其次,他也關心教會中與錯誤的教義及其傳播者有關的事;他勸他們好不容易走到如今,就不要失去他們的賞賜;在此錯誤的教義牽涉了關係、倫理方面的錯誤。
本段原文的頭一句是「我甚歡喜」(第4節,和合本置放在本節的句尾),強調約翰非常開心地寫下這封信。但他的歡喜快樂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那就是他遇見了教會中一些成員在真理中行事為人,他們是「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行事。
接著,約翰就他從這些遇見之人的美好見證,轉移到勸勉他們所屬的教會,於是在第5節的開頭「現在(kai nyn)」,約翰以第4節的情況為勸勉的基礎,他勸勉收信人:「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本句原文是在第5節句尾)這個勸勉有四個層面的內涵:
⑴這是一個請求,而不是一個命令;約翰用「請求(erotao)」(和合本譯作「勸」)這字,它有在雙方同意下行使領導權的意思。
⑵約翰把他們視為一個整體來說話,因此用單數的「你」來稱呼教會。
⑶約翰稱呼他們為「夫人」(和合本譯作「太太」),這個尊稱是代表對他們集體的認同。
⑷約翰是以牧者的心懷對他們說話,而非權柄下的要求,因此他勸告的口吻是,讓我們「彼此相愛」,他將自己包含在他們中間,一起實踐這愛的命令。而在開頭的稱呼和句尾的勸勉之間,夾著一段插入的定義,「不是好像寫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而是我們從開始就有的」(5b原文直譯);此處的「我們從開始就有的」,可能是約翰憶及這彼此相愛的命令,是主耶穌最後對門徒講論的主題之一(約翰福音13:34),當時門徒的狀況是暗中彼此爭為大,約翰可能意識到收信人面臨錯誤教義威脅到他們在屬靈與倫理上的完整(參第7節);因此,對他們做規勸彼此相愛之命令的補述。
在第5節,約翰是先談到誡命,再提到愛(原文的次序);在第6節,則是以相反的次序來談論。第6節的原文以「並且這就是愛」為開頭,強調愛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只是一個神學的名詞,而是在第5節那樣的肢體關係和互動,隨後約翰用「我們行事為人遵照祂的誡命(直譯)」(和合本譯作「我們若照祂的命令行」),表明這愛與誡命的關係。
接著,約翰在第6節下半段用「這就是誡命」(和合本譯作「就是這命令」),他似乎將彼此相愛的命令展延到整個福音的生活,來論及「誡命(命令)」,並將他們帶回到他們從起初聽見的福音信息和當有的行動回應(「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當行的」),換句話說,信主的人應當在實際的生活中,活出信耶穌和跟隨耶穌的行為,既是誡命,這方面就不容討價還價或作妥協的。
第7-8節可說是揭開了約翰寫信的直接原因,這也是他期待造訪他們,要穩定教會的目的(第12節)。在第7節,約翰用「因為」與上文作聯繫,也就是他呼籲收信人必須堅定地持守愛與神的命令之理由,是「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約翰認為這些迷惑人的之所以構成教會威脅的原因,在於他們所宣告的信仰核心理念,就是他們「否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他們就是屬於說謊者和敵基督者們的行列(約翰一書2:18,22;4:2-3)。
約翰特別提到這些人,不是出於酸葡萄或爭競的原因,也不是一時的興起,而是他關心他們的喜樂、真理和愛。因此,在第9節,他以命令語氣的口吻「你們自己務要留意」(和合本譯作「你們要小心」),他提出對這命令的不同反應會帶出不同的結果:不好的方面,是「失去我們已經完成的工作」(和合本譯作「失去你們所做的工」),這是約翰和其他使徒所傳講並見證的福音,是收信人已經聽聞並領受的;他們若不留意,就會被迷惑而偏離真道,失去這末世的獎賞。當然好的方面,是「得著滿足的賞賜」,即神永恆的獎賞。
--
《信息分享》
約翰在這段經文中,提及的「愛」與「誡命」的一體,正是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是不能分割的,而信仰的生活必然涉及愛弟兄姊妹和因應現實處境的事。已逝的福音派大師約翰•斯托德(John Stott)說:「信仰和愛都是命令的。有人抱怨說:『你怎麼能讓我相信我不相信的東西或愛我不愛的人?』只有當信仰被視為一種直覺,而愛被視為一種情感時,它們才顯得超出了職責範圍。」我們真實的信仰,不能只提留在努力追求信仰告白(知識)的正確,而是要落實在實際生活中與人互動和對事的處理,以及在環境挑戰的應對上。我們若是選擇性的落實或遵從,或者只想在某方面的人事物上實踐,那麼這種半套式的基督徒還不是真的基督徒。
約翰在此也特別留意福音信息的核心是否被扭曲,以致收信人被誤導而離開真道,失去神永恆的獎賞。這也提醒時下的基督徒,需要培育自己有正確的屬靈分辨力,免得被新奇的事或是新穎的教訓給迷惑而不自知,因此,我們當努力研讀聖經,透過各樣學習的管道在真理裝備自己,不能只有在主日被牧者餵養一餐來過一週的生活,依此循環過基督徒的生活,這不僅在屬靈上會餓死,而且在現實生活上,無法做正確的判斷,只能被世界的價值觀給驅使,甚至可能被具有魅力之人的錯謬教訓給帶離救恩之道。我們當要留意這事!